经文歌

浏览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12、13世纪之交,用1段每个音节唱几个音的素歌旋律作为固定歌调的无伴奏复调合唱歌曲,称“克劳苏拉”。其中固定歌调唱拉丁文歌词,其他声部则象现在的练声曲那样不唱歌词。13世纪初,克劳苏拉中不唱歌词的上方声部常填入歌词,称为“莫泰图斯”,这个字源出于法文的“mot”,意为歌词,后称整个复调合唱歌曲为“经文歌”。

13世纪的经文歌,固定歌调保持在男高音声部,作为低音,唱拉丁语的经文歌词;上方两个声部则唱不同的歌词(拉丁语或法语),有时是经文歌词,有时是世俗歌词。14世纪以法国作曲家G.de马绍为代表的经文歌,是等节奏型的多段复调合唱歌曲,位于男高音声部的固定歌调,处理成等节奏型的2段或3段结构。第2段和第3段常用扩大、缩小、反行、逆行等手法来发展第 1段的旋律,但仍为等节奏型或扩大1倍、缩小1倍的等节奏旋律。15世纪的经文歌各声部常唱同一拉丁语歌词。佛兰德作曲家G.迪费的经文歌,则取消固定歌调,按照世俗歌曲的形式作成自由复调声乐曲。16世纪佛兰德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N.贡贝尔等的经文歌采用模仿复调的体制。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则开了以本国语言作为歌词的风气之先。无伴奏合唱的经文歌在意大利作曲家G.P.da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中达到全盛期。巴罗克时期的经文歌加进了独唱声部和乐器伴奏,风格上有很大的改变。J.S.巴赫的6首经文歌都用本国语言(德语)作为歌词,是巴罗克时期经文歌的典范作品。18世纪中叶以后,经文歌的创作渐趋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