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浏览

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大学一般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学院。

在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6~前4世纪。古希腊的高等学校,为国家主办的体育馆和青年军训团,以及哲学家办的哲学学校。15、16岁青年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五项竞技和文法、修辞、哲学。18~20岁的青年可进军训团,接受军事训练,并学习国家的法律和政治。18~20岁的青年也可进哲学家办的哲学学校,研究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公元 425年,罗马帝国在各大城市创办高等学校,以学习修辞、演说和辩论术为主要内容。12、13世纪,由于工商业繁荣发达,各大城市先后出现了大学。最早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德国到14世纪才出现大学。俄国科学家M.B.罗蒙诺索夫于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下设法律、哲学和医学三个系,还建立了物理实验室、解剖室等。美国高等教育是在1860年以后学习西欧的教育经验发展起来的,发展较快。

在中国,高等教育由来已久。早在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设在王都和诸侯都城的“国学”即有实施高等教育的内容。周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官”,都相当于后世的大学。在封建社会时期,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了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置博士弟子(太学生)50人。后来太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晋代始立国子学,其后改为国子监,历代因之,至清末始废。隋唐时期设立了各种专门学校,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唐朝出现了“书院”。最初,书院只是藏书和修书的地方,五代以后才具有高等学校性质。从宋朝到清朝,书院逐渐增多,成为名儒大师聚徒讲学的场所。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邱应天府书院等,书院多采取教师自由讲学或集体研究的方式,探讨经邦济世之术。中国的书院在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著书立说方面都有不少成就。清末有些书院已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中国的书院制度延续1000多年,直到1901年才完全废止,清政府谕令各省州县均改设学堂(见中国古代书院)。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一批维新派人士创办了“洋务学堂”,如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的上海广方言馆,1866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8年的天津武备学堂以及广东的水陆师学堂,1881年的天津水师学堂等。这些学堂都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京师大学堂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始。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仿照日本教育制度而拟订的《学堂章程》(通称《奏定学堂章程》),在章程中,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共三级,全学程长达11~12年。其教育方针,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下,高等教育进一步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教育内容。1922年9月,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又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其中规定大学修业年限为4~6年,采用“选科制”。在近代中国,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一些外国教会和私人也在中国举办了一批高等学校(见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学校)。国民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全国约有二百所高等学校。大都实行学年学分制

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封建法西斯教育和奴化教育的影响较深。但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干部教育迅速发展,举办了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开了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全国的高等学校,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治教育课程和一般教会学校的神学课程,改革了旧学制,颁布了统一的规章制度。

1951~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加强了培养人才的计划性,使高等教育更加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次调整,主要参照苏联的经验,把高等学校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大学,一是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分文理两科,直接设系,取消了学院一级。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按专科性质分设若干系科。少数带有综合性质的专业学校,仍保留大学名称,如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科技大学等。师范院校仍保留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三种,设文、理、教育三类专业。另外还专设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和音乐、戏剧、美术、电影等各类艺术院校。经过院系调整,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的布局也较前合理,边远地区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加强。但是这次调整使理工分离,学科分立,不利于边缘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综合性训练;对文科、政法、财经诸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设置太窄。

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高等教育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部要与中央各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领导。1956年5月,高等教育部颁发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

1958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并成为教育部。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对教育部,中央各业务部门和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做了适当的分工。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经过了上述曲折的道路,但是和过去相比,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0年,全国除台湾省外,只有高等学校227所,其中公立学校138所,占61%,私立学校65所,占29%,教会办的学校和接受教会津贴的学校24所,占10%。全国在校大学生1947年只有150702人。1982年,全国已有高等学校715所,比1950年增加3倍多,在校大学生为115.4万人,比1947年增加7倍多。

中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学制,本科修业年限多数为4年,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年或6年。高等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为2~3年。研究生分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两个阶段,修业年限各为2~3年。

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青年就业问题,都在努力从高等教育方面开辟各种途径以解决这个日益急迫的问题。短期大学、部分时间制大学、半工半读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在各国应运而生,自学辅导和自学活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高等教育已大大超出传统的大学制度。中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也注意了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种形式的办学方法,以满足青年的多种升学要求和就业要求。

由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生产,面向社会,同经济部门挂钩,培养各种企业和服务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中国高等学校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已在适当加宽某些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应用技术的教育内容,以增强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高等学校在逐渐打破系、科、校际的界限,发展多种新学科,使文、理、工、农、医各学科相互渗透,共同配合,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往往既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又是科学研究的中心。中国的高等学校承担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特别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科研攻关课题,也在越来越多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见彩图)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在指导中文系研究生 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 清华大学学生在第一阅览室学习 清华大学学生业余管乐队 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系学生在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吴玉章与学生们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成仿吾同学生亲切交谈 南开大学校园里的周恩来纪念碑 1959年5月周恩来与南开大学师生在一起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实验室 复旦大学教师与外国专家合作研究束箔光谱学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楼 同济大学学生在进行测量实习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实验课 华东师范大学电化教学楼外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论文答辩会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在上外语课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举行文娱晚会 华侨大学学生在海滨写生 厦门大学校景 中山大学校园一角 台湾大学文学院 武汉大学校景一角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消声室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实验室 四川大学物理系的光学图象彩色编码装置 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大专班学员的学习讨论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干部学校学员在幼儿园观摩幼儿教学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大专班在上企业管理课 国防科技大学教师在讲授航天技术概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30MeV直线电子同步加速器 北京航空学院在组装该校研制的‘蜜蜂’三号轻型飞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阅览室 吉林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上课 北京医学院学生在上病理实验课 浙江大学校景 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在温室里讲授农业科学技术 山东海洋学院学生进行海上实习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在上人体解剖课 北京体育学院学生在上艺术体操课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生的习作课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在上辅导课 中央民族学院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新疆大学校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在图书馆阅览室 西藏师范学院艺术系学生在临摹壁画 云南民族学院校景 西藏农牧学院学生在上生物实验课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