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

浏览

公元前27~公元 476年间占据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罗马国家。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般认为这是西欧奴隶占有制社会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见拜占廷帝国)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罗马帝国史是古典奴隶制度在地中海地区达到最高度发展并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通常把帝国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192)和后期帝国(193~476),有时又从后期帝国中分出“三世纪危机”时期(193~284)。

前期帝国

共和末期内战的胜利者G.屋大维按共和传统身兼一系列最高职位,实际上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尊号。奥古斯都采用“元首”(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称号,故史称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元首制”。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罗马由意大利境内的罗马公民占有特权地位的城邦,转变为包括各个行省的所有奴隶主共同统治的帝国。奥古斯都的长期统治,在帝国全境造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开创了延续百余年的所谓“罗马和平”时期,为1~2世纪奴隶占有制在广大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17年的罗马帝国

公元14年奥古斯都逝世,其养子提比略(公元14~37在位)继位。再后则由卡利古拉(37~41在位)、克劳狄一世(41~54在位)和尼禄(54~68在位)相继为帝。从奥古斯都至尼禄,史称克劳狄王朝。该王朝皇位均由皇帝亲属继承。从提比略到尼禄统治时期,不断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发展官僚体系,残酷镇压反对者。皇帝重用近卫军的结果,导致近卫军参预政事,在皇帝废立问题上起重大作用。尼禄的挥霍无度和恣意妄为,引起公元66年巴勒斯坦发生犹太人的大规模起义和后来许多行省总督的拥兵自立。经过68~69年一些行省总督争夺皇位的内战,由 T.F.S.韦斯巴芗(69~79在位)建立弗拉维王朝。该王朝皇位也由皇帝亲属继承,提图斯(79~81在位)和图密善(81~96在位)相继为帝。他们进一步推行加强皇权、削弱元老院权力的政策。韦斯巴芗和提图斯继承和发展了奥古斯都和克劳狄推行的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吸收行省贵族参加帝国管理机构的政策,使许多行省贵族,特别是西部诸行省的贵族参加罗马元老院。图密善死后,M.C. 涅尔瓦(96~98在位)继位,开创了罗马史上的安东尼王朝。这一王朝的多数皇帝如M.U.图拉真、P.A.哈德良(117~138在位)、M.安东尼、马可·奥勒留( 161~ 180在位)都生于行省,因有才干而由前任收为养子,后登上皇位。图拉真当政时,元老院的很大一部分成员来自行省,成为反映整个帝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机构。他继续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使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哈德良致力于加强皇权,整顿内政,使从奥古斯都开始的建立帝国官僚机构的工作最终完成。安东尼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极盛。他对外采取防御政策(见彩图),对内维持和平局面,加强行省的管理,整顿财政,兴修道路,因而促进了行省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然而安东尼王朝出现的帝国“黄金时代”好景不长,潜伏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发展。到马可·奥勒留当政时期,罗马帝国已危机四伏。帕提亚帝国屡犯边疆,北方蛮族也乘虚而入。入侵者虽被挫败,但罗马实力已显不足,帝国国库空虚,皇帝被迫出卖自己的珍宝。192年皇帝L.A.A.康茂德(180~192在位)被杀,安东尼王朝告终。

镌有罗马宗教仪式规则的铜板(公元81) 后期帝国

193~284年间,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处于全面危机之中,史称“三世纪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日益腐朽,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导致社会经济停滞和萎缩,政局陷于混乱状态。从塞维鲁王朝(193~235)起,帝国的统治开始动摇。L.S.塞维鲁(193~211在位)以提高军饷、优待士兵、贿买军队等手段维持自己的统治。其子M.A.安东尼努斯(亦称卡拉卡拉,211~217在位)即位后,为了缓和矛盾和扩大税源,于 212年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塞维鲁王朝覆灭后,政局陷入混乱,军团和行省各自拥立皇帝,互相残杀,出现个所谓“三十僭主”,并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在内的“高卢帝国”(259~273),在东方产生了地处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帕尔米拉帝国(262~272)。与此同时,奴隶和隶农起义遍及意大利和行省,尤以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声势浩大和持续长久。蛮族也大举突破边防,涌入帝国境内(见彩图)。大批蛮族人作为军事移民定居于罗马领土,或被吸收加入雇佣军。到 3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帝国的社会政治危机虽暂趋缓和,但社会矛盾更加深化。长期危机和社会动乱的结果,自治市以及自治市中的中小土地所有者日趋没落,广大自由民沦为隶农,经济和政治地位日益恶化。帝国政权集中到大奴隶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手中,他们和广大被压迫人民群众的矛盾日趋尖锐。

北非地中海沿岸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  罗马军团大战蛮族 罗马诸神祭坛

284年,近卫军长官G.A.V.戴克里先取得了帝国政权(284~305在位)。他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采用东方君主的宫廷朝仪,完全抛弃了残存的共和外衣。为了强化统治,实行“四帝共治制”,并进行行政、军事、赋税和币制改革(见戴克里先的改革)。他残酷镇压了高卢和北非的起义,迫害基督教徒,对外积极作战,暂时稳定了局势。但他退位后,帝国又陷入帝位觊觎者的纷争之中。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由于帝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 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把首都由罗马迁到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他在许多方面继续执行戴克里先的政策,改组国家机构,扩充官僚体系;颁布一系列法律,竭力维护奴隶制度,使得奴隶和隶农的境遇更加恶化。为了利用基督教巩固反动统治,君士坦丁一世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逐渐成为帝国的重要支柱。

君士坦丁凯旋门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的统治未能挽救罗马帝国的没落。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后,争夺帝位的斗争重新开始。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在位)时一度恢复统一,但他死后,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西半部连年战乱,经济衰落,城乡联系松弛,统治日趋薄弱。

从4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接连不断发生被压迫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而且二者互相配合,形成冲击帝国根基的巨大洪流。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再次兴起,北非也爆发了奴隶、隶农和贫民参加的阿哥尼斯特运动。376年西哥特人越多瑙河移居罗马境内,因不堪忍受罗马官吏的欺压勒索,愤而起义。378年西哥特人大败罗马军队,继而于410年攻占罗马城,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先是迁居高卢和西班牙,后受西哥特人压力渡海进入北非,于439年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匈奴人在蹂躏巴尔干半岛后,于 452年侵入意大利,给西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455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洗劫一空。在高卢东南部,457年出现了勃艮第王国。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遂亡(见民族大迁徙)。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则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