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

浏览

图

方以智,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和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青年时代,面对社会危机,立志改革,自负要提三尺剑,纠集志士,建立开明政治。崇祯七年(1634)至南京,结交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人,参加复社的政治活动。崇祯十三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覆灭后,南走五岭,改姓名为吴石公,别号愚道人,以卖药为生。1646年桂王在肇庆称帝,任命方以智为詹事府左中允,充经筵讲官。后受太监王坤排挤辞官,又屡遭阉宦诬害,流亡岭南,与王夫之结为知交。1650年清兵下广东,为避追捕,在梧州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后北返,在金陵天界寺,潜隐著书。1664年起居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关于方以智的死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方以智学识渊博, “群经史子略能背诵, 博涉多奇,……凡天人、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卜,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他早年即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当时传入的西方自然科学作了广泛记述与考辨,写下《通雅》、《物理小识》,自言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烹炮一炉,“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他称研究自然科学为“质测”,称研究哲学为“通几”,认为“质测即藏通几者也”,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几护质测之穷”,哲学又对自然科学起指导作用;“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二者不可分割。同时他又指出,西方的自然科学是“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彼之质测,犹未备也”。他还认为理学是“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

自然观上,方以智主张“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认为气是有形物体的本原;指出“凡运动皆火之为也”,认为火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在认识论上,他主张“学天地”、“辨物则”、“即物求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以实事征实理”和“古今以智相积”,“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的方法论。他还用 “一而二,二而一” 的命题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运动,既指出“尽天地古今皆二”、“相因者皆极相反”,又强调“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认为事物都是“相捄相胜而相成”,体现出一些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但方以智的哲学思想有较大的局限性。早期著作如《物理小识》等,基本倾向虽是朴素唯物主义,但又说“无非物也,无非心也,犹二之乎?”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并与唯心主义象数学划不清界限。后期著作如《东西均》等则试图会通三教,寻求所谓“大一”、“真一”之类的“无对待”境界,更深地陷入了唯心主义。

方以智除著《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以外,还著有《药地炮庄》、《易余》、《性故》、《一贯问答》、《愚者智禅师语录》、《浮山前后集》、《博依集》、《膝寓信笔》等。

方以智死后300多年间,其哲学思想几乎被漂没。在《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清学案小识》中均未见其名。梁启超曾将方以智的治学方法概括为“尊疑、尊证、尊今”,却未从哲学思想上加以发掘。直至1957年侯外庐对方以智哲学思想作了探讨,此后才渐为人们重视。80年代学术界对方以智的研究有所深入,但评价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