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

浏览

中国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哲学流派。据说这个流派是由古代天文家和占星家演变而来的。阴阳家们在长期的天象观测中,看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他们掌握了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某些规律,所以是古代具有较多科学知识的人;他们还是古代的术数家,专长以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把科学和巫术结合在一起。这些人到汉代即被称为阴阳家、五行家,或阴阳五行家,成为“六家”或“九流”之一。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约有68家,著述1300余篇。其中有一派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他们以春夏秋冬四时配东西南北四方,认为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由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盛衰决定的。其代表文献有《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把阴阳五行说推广到政治上,以“阴阳消息”、“五德转移”来解释王朝更替,为即将出现的封建统一王朝提供理论依据。这一派的思想,最后归结为“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和儒家特别是其中的思孟学派有较密切的联系。

作为哲学流派的阴阳家思想是一个科学和巫术混杂在一起的矛盾体系。一方面,从科学和生产实践中,他们掌握“见伏有时”、“嬴缩有度”的天象运行规律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尚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及其相互作用来说明世界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又往往把自然和社会混同起来,用自然界的天象变化来比附、隐喻人事的吉凶祸福,宣传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汉代的司马谈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刘歆也指出:“阴阳家者流,……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章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他们对于阴阳家的评论,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这种思想体系本身具有的二重性,对以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秦汉以后,《黄帝内经》的作者和东汉时期的王充等人把阴阳五行说中的科学成分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观,而董仲舒谶纬之学则把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成为系统的唯心主义的神学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