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故

浏览

一部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字书。元代戴侗作。戴侗字仲达,永嘉人。全书有33卷,通释1卷。作者认为六书之学是读书的门径,而学者不讲已久,即使有人学,也往往陷于支离傅会,不得其要,所以就许慎、《说文解字》订其得失,重新解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意义。书中不沿袭《说文》540部,而别立479目,称其中189目为文。又有45目不易解释的为疑文。又称其中245目为字。文为“母”,字为“子”。字是与文的形体有一定联系的,所以称之为“子”。

戴侗把479目分为九类:一数、二天、三地、四人、五动物、六植物、七工事、八杂、九疑。每目之下把偏旁相同的字叙列于后。如“月”字为目,“月”下列“夕”,为指事字,“夕”下又列会意字“多”,“多”下又列谐声字“夥”,后面又列从“夕”的谐声字“夜”、“梦”、“”。这种系联的方法,与《说文》大不相同,戴侗称为“父以联子,子以联孙”,看起来似乎很有层序,但难以检索,反而庞杂紊乱。

戴侗把六书的次第排列为:一指事、二象形、三会意、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他认为侧“山”为“”,反“人”为“匕”,反“欠”为“”,反“子”为“云”,就是转注,纯属臆说,毫无根据。

这部书的价值在于能援引钟鼎文来说明字形,又能明辨字义的引申不同于文字的假借。对于音与义的关系阐发尤其多。戴侗说:“书学既废,章句之士知因言以求意矣,未知因文(字)以求义也;训故之士,知因文(字)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他提出“因声以求义”,不仅为了解释形声字的声与义的关系,而且由此可知辨认古书中文字的假借。这是很重要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