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浏览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的演变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所谓“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这种思想,与“美德是通过贵族的血统代代相传”的保守观点相比,显然是一个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他还认为,音乐在德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和道德品质,要求"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他主张德育要注意儿童成熟过程的阶段和年龄特点。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德育。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着真正的力量。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德育主要是形成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道德观念的统觉群。德育的任务侧重于道德观念的培养。他是所谓“主智说”的代表人物。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为了适应当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德育应以“民主社会”的理想为出发点。他说:“儿童将为其中一员的社会是美国”,“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的,也没有什么目的”。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德育任务侧重于训练行为习惯,故属于“主行说”。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共产主义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В.И.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就号召青年要学习“共产主义”,并明确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德育要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思想建设决定中国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这也就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即社会内容。它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这两者都有其片面性(见道德品质教育、德育过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