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

浏览

图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本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生于巴黎一个公证人家庭。在耶稣会学校受中学教育。毕业后与贵族子弟交游。由于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把他当文学侍从看待。这一时期他接近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撰稿,文稿后来收入他的《哲学词典》(1764)一书。1753年离开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1778年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而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伏尔泰是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他的历史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把历史发展看作理性对谬误、特别是对宗教狂热的斗争,并且过分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作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这部史诗模仿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意大利诗人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

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师法高乃依和拉辛,遵奉“三一律”,又受到莎士比亚的影响。他是莎士比亚剧本最早的法译者。他初时推崇这位英国作家的天才,后来又站在古典主义和民族偏见的立场上,指责莎士比亚的趣味不雅驯。伏尔泰的第一部悲剧《奥狄浦斯王》是在狱中写成, 1718年上演后获得成功。 他的《布鲁图斯》(1730)取材于古罗马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斗争,宣扬为反对专制政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他还有反对宗教狂热、主张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互相宽容的悲剧《扎伊尔》(1732)和《穆罕默德》(1741)等。

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他的《查第格或命运》(1747)的主人公查第格是古代巴比伦的居民。品性高尚,一心向善,然而每做一件好事,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灾难。历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美满的结局,后与王后阿斯黛丹结婚,并被臣民拥戴为国王。查第格的命运代表人类的命运,人类经历的各种苦难最终必定会得到报偿。作者借助查第格的不幸遭遇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又通过查第格的政绩来颂扬开明君主制。

《老实人或乐观主义》(1759)是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在德国一个男爵家里长大,他的老师邦葛罗斯是德国哲学家华伯尼茨的信徒,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趋于至善,然而老实人及其意中人男爵小姐居内贡德和邦葛罗斯本人却遭遇一系列无妄之灾。颠沛流离,死里逃生,终于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善,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因此还是“种我们的园地要紧”。小说还写了一个政治清明、黄金遍地的奇异国土,寄托了伏尔泰的政治理想。

《天真汉》(1767)把故事情节直接安排在17世纪末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主人公天真汉从小生活在加拿大未开化的部落中,成年后回到法国。他天性纯朴,与封建社会险诈、虚伪的习俗格格不入,最后被关入巴士底狱。他的妻子圣伊弗为了搭救他不得不屈身于当朝权贵,后在悲愤中死去,但天真汉却由于权贵的提拔,成为“优秀的军官,得到正人君子的赞许”。伏尔泰赞赏天真汉的纯朴。

伏尔泰推崇中国文明。根据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的法译本,他写了一部悲剧《中国孤儿》 (1755)。他把故事挪到成吉思汗时代,写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德行,最终感动了中国少数民族的领袖成吉思汗,使他制止屠杀,成为贤明的君主。

伏尔泰故居
参考书目
  1. G. Lanson, Voltaire, Paris, 1906.
  2. R. Naves,Voltaire L'Homme et L'Oeuvre Paris, 1942.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