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

浏览

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属于经验论哲学路线的派别。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虽各有特点,诸如关注观念和命题的意义,推崇真理的效用性,强调思维的工具作用等等。但他们都把哲学局限于经验范围,并注重“行动”、“生活”、“效果”,把知识当作适应环境的工具,把真理等同于“有用”。实用主义较为突出地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成为美国20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之一。

产生和演变

英语中的实用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文πραγμα,意为行动、实践。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发端于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所建立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这是由一些先后在该校任教的教员组成的一个学术团体,主要成员有实用主义创始人C.S.皮尔士和后来成为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的W.詹姆斯,还有哲学家兼心理学家C.赖特(1830~1875)、律师O.W.霍尔姆斯(1841~1875)、历史学家J.费斯克、法学家N.J.格林、法官J.B.瓦尔纳等人。他们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皮尔士。1872年他在“形而上学俱乐部”作了一个报告,并于1877年把这个报告整理为《信念的确定》和《怎样弄清我们的观念》两篇文章,先后在《通俗科学月刊》发表,从而确立了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皮尔士提出,思维的任务在于确立信念,信念导致行动,观念的意义取决于行动的效果。1898年,詹姆斯重提皮尔士的这一“效用原理”,并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他把实用主义看作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方法,他所提出的彻底经验主义和有用就是真理的理论成了实用主义的经验和真理论的典型形式。在他的推动下,实用主义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最时髦的哲学。继皮尔士和詹姆斯之后,J.杜威对实用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所提出的经验自然主义和工具主义在实用主义的发展中颇有影响,尤其重要的是他把实用主义的一般原则推广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大大扩展了实用主义的影响范围,促使实用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的同事G.H.米德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发展也起了不少作用。他以提出并发挥所谓社会行为主义,或称社会心理学而著称。30年代后期,逻辑实证主义逐渐传入美国,对美国哲学,特别是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而导致将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熔为一炉的倾向。C.I.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和C.W.莫里斯的“科学经验主义”就是这种“混血儿”。在美国实用主义的发展中,还出现了公开用实用主义来歪曲、攻击和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杜威的学生S.胡克就是这种倾向的最著名的代表。

影响

由于实用主义较之其他西方哲学流派更为突出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所追求的实际利益和需要,体现了他们讲究实际功效的特性,因而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后,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一些从欧洲传入的后起的哲学流派所取代,一些继续信奉实用主义的哲学家也不得不把实用主义加以改造,使之与这些流派“融合”起来。它的一些主要观点为一些后起的哲学流派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作了发挥。

实用主义也流传到西方其他国家。例如,20世纪初,英国就出现了以F.C.S.席勒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在意大利也出现了以G.瓦拉蒂(1863~1909)、M.卡德诺尼(1879~1914)、G.帕比尼(1886~1956)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潮。

实用主义曾流传到中国,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发生过很大影响。1920年前后,杜威曾亲自到中国讲学,宣扬其实用主义理论。他的学生胡适等人则进一步把实用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思想、文化研究的各个方面。

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其目的在于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和宗教等对立的理论。实用主义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从方法入手讲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时甚至把哲学仅仅归结为方法问题,声称实用主义不是什么系统的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实用主义者所讲的方法是指进行哲学思考的特殊方式,它并不拘泥于亚里士多德的主语-谓语的逻辑形式,而是试图改变思维方式,为思维活动建立一种新的逻辑框架。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就概念本身而论概念,而是探究它会产生什么效果。实用主义方法反对首先设定最先存在的事物、原则或范畴,它只关注最后的事物。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概念、理论并不是世界的答案,判别它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看其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而是看其在实际应用中可感觉的效果。詹姆斯把它进一步发挥为纯粹从功利主义出发的效果至上的原则。实用主义者把这个注重效果的方法引为反对“形而上学”的普遍方法。按照这一方法,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争都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之争。因为在他们看来,人们实际经验到的世界总是一样的,从实际效果看,无论主张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没有实际差别。实用主义者还从效果出发肯定宗教信仰的价值,认为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可以在效果至上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科学和宗教都有实用价值,都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工具。

实用主义经验论

实用主义批评传统哲学把认知的主体、经验者同被认知的对象、经验分开,把精神和物质当作两个不同领域的东西的观点。它试图利用“经验”这个曾被不同学派作过不同解释的概念,回避哲学基本问题。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经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的“纯粹经验”或“原始经验”;“经验”是一个“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它既包括一切心理意识、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等一切客观的东西,它本身没有动作与材料、主观和客观的原则区别和对立;“经验”是“原始”性的,物质和精神都是对原始经验进行反省分析的产物,主体和对象、经验和自然都是统一的经验整体中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不能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实用主义用经验效果判定一切,否定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实质上沿袭了G.巴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路线。不过,在形式上与传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相比,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用心理学或生物学观点解释经验。它认为经验不是知识,不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种心理意识活动即“意识流”或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

(2)强调经验的能动性。杜威认为,人适应环境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因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环境,使环境发生有利于人生的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经验,不是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而是活动的、实验的,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变更现有的东西、建设未来的更好的经验。实用主义者在强调经验的能动性时,抹煞了经验的客观基础,认为经验对象是由意志所创造的,经验本身则是一种处于混沌状态的东西,在经验活动中,追求一定目的、兴趣的意志力,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适合其目的、兴趣、愿望的经验上,并使这部分经验固定起来,赋予它以“客体”的独立地位。所以,对实用主义者来说,对象客体是意志从经验中切割出来的片断,经验和认识的主体也不过是在经验中支配经验活动的意志、目的、兴趣和情绪等等而已。这就把人的意志作用绝对化,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

(3)实用主义者反对把经验和理性对立起来,认为在提出的经验中就包含着理性因素。他们指出,经验勿需I.康德的先天范畴来综合,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联系和组织的原则;理性是在经验内部对经验的理智的驾驭,是控制和调节有机体同环境交互作用的反应机能,它调节旧经验与新刺激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关于认识和真理的理论与其经验论密切相关。它认为人的认识、思维是经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适应行为和反应的机能,它并不提供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认识也不是要探寻什么客观真理,而是为了求得适应环境的满意的效果,使生活愉快、安宁和满足。詹姆斯提出,人的认识并无“先存的原型”。真理不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只是经验与经验之间的一种关系。他认为,一种观念只要能把新、旧经验联系起来,给人带来具体的利益和满意的效果就是真理;一个观念是不是真理,也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这样,有用与无用便成为他划分真理和谬误的标准。“有用便是真理”,这就是詹姆斯关于真理的根本观点。杜威所主张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和詹姆斯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他也认为,观念、概念、理论等的真理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在于它们是否能有效地充当人们行为的工具。如果观念、理论帮助人们在适应环境中排除了困难和苦恼,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那就是可靠的,有效的,真的;如果它们不能清除混乱、弊端,那就是假的。杜威在肯定思想、理论等等只是人们行为的工具时,排除了这种“工具”的客观实在的意义,认为它们只是一些待证的假设,而这些假设是可以由人们根据对自己是否方便、省力而任意选择的,并认为只要它们具有满足人们预期目的的效用,就可宣布它们是证实了的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实用主义的真理论不仅是主观主义的,而且具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实用主义者提出,真理是多元的,是人们在具体时刻、具体场合所感受到的最满意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人们各有各的兴趣、利益,因而都各自按照自已的利益和兴趣塑造所需要的真理。一种观念是否对人生有益,给人以满意的效果,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实用主义者十分强调真理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但由于他们把真理的特殊性、相对性同真理的一般性、绝对性割裂开来,否定客观真理是一般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因而不能不陷入相对主义,并最终使他们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他们眼中,世界上没有任何稳定的、必然的、规律性的东西,人们的认识、真理也没有任何稳定的、必然的意义。整个世界是一个动荡不定的不可捉摸的世界,人生无非是一场赌博。有的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甚至还由这种怀疑论进一步走向了信仰主义。

实用主义历史观

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是实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用主义形成初期,“形而上学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就是通过论述社会历史问题表述其实用主义观点的。例如,费斯克认为,历史无非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而构造出来的事件的堆积,并无客观规律性。霍尔姆斯则把法看作是人们可以任意杜撰的行为工具和方便的假设,法的标准在于其能作出所希望的结果的程度。詹姆斯在其《信仰意志》一书中借口反对机械论的历史观,否定了一切肯定历史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思想,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伟人的创造,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杜威更是把阐述社会政治问题当作其关注的中心。他声称要对以往的一切社会历史哲学进行“改造”,认为这些社会历史哲学都企图用一般概念来概括社会历史问题,这就必然抹煞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和具体性。他要求取消这种一般的社会历史理论,代之以对具体的社会历史事件的研究,探索应付这些事件的具体的行为方法。他的这种观点完全否定社会历史科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必然性。他同费斯克一样,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由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构造出来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并由此出发,否定唯物的和唯心的一元史观(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宣扬所谓多元的社会历史观。这种观点认为,对社会历史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方便作出不同的解释,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按照人们各自的需要和方便而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取决于这种方法可能导致的实际效果。与此相关,他反对人们在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客观规律性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而要求人们只注意可以取得个人实际利益的点滴改良。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典型的形式。

实用主义伦理学

这是一种以行为的实际效用为善恶标准,把道德看作是应付环境的工具的道德理论。实用主义者反对感情主义把伦理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把价值与事实割裂开来的观点,提出要建立“科学的伦理学”。他们在“经验”的字眼下把价值与事实、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完全等同起来,认为道德也同样具有经验的性质,善、恶都是“人类经验之事”。实用主义还把观念、概念、理论等在认识论上的真假与它们在道德上的善恶联系起来。詹姆斯明确提出了“真理即是善”的命题,认为只要一个观念对人的生活有益,它就是“真”的,而且只要它是有益的,它就是善的。在他们看来,真理、道德都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事实和规律,而是人根据自己的愿望、志向、信仰的发明和创造。道德和真理一样,只具有实用的意义,只是人应付环境的工具。

实用主义者认为,道德就是“道德生活”、“道德行为”,因而他们把“道德境遇”作为分析道德的中心环节。他们指出,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当人处在疑难的境地,并需要在各种价值不同的决定中选择时,才会出现道德境遇,产生道德问题。道德理论只能从每个具体的道德境遇中产生出来,而且任何道德理论也只是行为的计划和假设,是个人应付具体情境的临时措施。他们把道德原则和规范看作是个人自由选择的障碍。

实用主义者把道德看作是生物应付环境的一种活动,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生物本能,即人的自然本性。在实用主义那里,道德只是个人在应付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和主观经验。詹姆斯认为,除了个人意见之外,“事物根本没有任何道德特性”,“个人的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实用主义还把“个人今天的利益”看作是道德选择的唯一根据,认为善的本质就是“简单地满足要求”,恶就是被否定的善,价值判断是关于行动、事实、事件能否满足愿望、需要、兴趣的预言或“假说”。因此,善和恶都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善只能是具体时间、具体条件和具体人的善,在任何时候都不重复自己。这就使善、恶失去客观内容,使道德评价失去任何客观标准,一切行为的是非、善恶都以其对个人应付环境是否有用,是否能获得成功为转移。这种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将陷入非道德主义。

实用主义者从生物进化论出发,阐述道德的性质以及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出道德即生长的论断。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人自然生长的过程,它是不受社会条件制约的人类内在的、自发的、无预先目的的活动,其发展变化是渐进的,没有质的飞跃。他们否认行为的长远目的和共同目的,只承认个人眼前日常生活的目的。实际上是宣扬资产阶级的市侩习气,并企图诱骗无产阶级忘却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历史使命,培植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

参考书目
  1. W.詹姆斯著,陈羽纶、孙瑞禾译:《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