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人

浏览

使用斯拉夫诸语言的居民。约2.8亿人(1978),主要分布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此外,还有少数分布在世界各地。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 分为3大支系: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南部斯拉夫人 (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现代斯拉夫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体质特征都很相近,他们都是古代斯拉夫人的后裔。斯拉夫语属于印欧语系,自成一个语族。9世纪后半期,借鉴希腊字母,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后来,一部分斯拉夫人在古斯拉夫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如俄罗斯文、乌克兰文、白俄罗斯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和马其顿文。而另一部分斯拉夫语言的文字则采用拉丁字母,如波兰文、 捷克文、 斯洛伐克文、克罗地亚文、斯洛文尼亚文和卢日支文。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 罗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介绍一些欧洲古代民族时,提到在维斯瓦河一带除居住着萨尔马特人、斯基泰人外,还有维内德人。C.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东边的居民称为维内德人。据考证,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联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冲击,逐渐分化为3大支系,并出现不同的名称:西支称维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后来,由于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廷人联系密切,多见于史料记载,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为各斯拉夫民族的统称。

直到6世纪,斯拉夫人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但已出现比较巩固的军事组织,部落会议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这时,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活动,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各种手工业,如冶金、纺织、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发展。此时的住房比较简陋,一般是半地窖式的土屋,近似正方形。住地大都选择在山林水泽附近。在这一阶段,斯拉夫人还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称为“扎德鲁加”即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之上的父权制大家族(见父系氏族制),包括同父所生数代子孙及其妻室儿女,多达数十人。他们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男女族长拥有很大权力。扎德鲁加在某些山区一直残存到20世纪初。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样,有着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没有广泛使用奴隶,战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们的社会发展超越了奴隶制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廷帝国的巴尔干属地;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他们深受拜占廷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而向文明世界跨进了一大步。9世纪前,斯拉夫人信奉多神,崇拜雷神电神,敬奉天神、太阳神和火神(见原始宗教)。9~10世纪,始从拜占廷人那里接受基督教。现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东正教;而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则信仰天主教

7~12世纪,斯拉夫各族先后开始建立国家。最早的国家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地区,号称萨摩公国,建于623年,830年兴起大摩拉维亚国;10世纪初建立捷克公国;而波兰王国则诞生于965年。东斯拉夫人于9世纪末建立了强大的基辅罗斯。 南部斯拉夫人于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从9世纪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内建立过一些中古式的小国。

斯拉夫人吸收了罗马和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传统,并继承了被他们同化的古代民族的丰富遗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先后同日耳曼人、拜占廷人、蒙古鞑靼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而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民族属性,捍卫了自由和独立。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在绝大多数斯拉夫国家里,都形成了现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