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庆会

浏览

川剧班社。1912年创立于成都华兴正街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由长乐、宴乐、宾乐以及顺乐、翠华、彩华、桂春、太洪等班社协议组成,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和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约 180余人。主要负责人先后有康子林杨素兰、唐广体与萧楷成贾培之等。至1949年,前后活动达30余年,在川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往四川戏曲班社多按不同声腔组班;自三庆会开始,汇集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川剧才进一步被人们确认,趋于定型。三庆会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小生有康子林、李琴生、李培生、萧楷臣;旦行有杨素兰、刘芷美、刘世照、谭芸仙、游泽芳;净脚有周辅臣、刘锡侯、蒲兰亭、刘安、杨青云;须生有周名超、尹华轩、唐小田、徐德斋、游雨田、樊玉山;小丑有唐广体、刘育三、蒋润堂、萧子林、鄢云亭等,一时人才荟萃,展现出四川戏曲班社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他们都有各自擅长的演出剧目,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观众层。在辛亥革命民主思想影响下,三庆会在组织和制度上也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成为戏曲改良的著名团体之一。如首创固定的分帐制,不论名演员、龙套或场面音乐人员,一律按成分帐。每逢演出淡季,名演员自动减薪,保证“下四角”(龙套、马衣、彩女、朝臣)的最低生活。倡导“三德”,即口德(不讲污言秽语),品德(尊师爱徒、主角与配角一律平等、不私自接受外界重金诱聘),戏德(演出严肃认真、不耍噱头),以革除旧戏班的积习。又成立昇平堂科社和研精社作为附设机构,前者招收会内子弟授艺,专事培养青年演员(有的艺人还教授女徒弟);后者致力于唱腔表演艺术的研究与革新。聘请社会贤达为研精社参赞,协助整理旧戏,创编新戏。如《柴市节》、《离燕哀》、《屈原投江》、《红楼梦》(连台10本)等历史故事剧,以及《黑奴光复记》、《武昌光复》、《蒙面侠》、《轩亭冤》等时装新戏,都曾称誉一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三庆会积累了一大批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团结和造就了不少优秀人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曾有“川剧正宗”之誉。在川剧界树立了一面艺术革新的旗帜,对川剧艺术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