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浏览

教育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 原理和方法。 在西方, 教育学一词是从希腊语pedgogue,即教仆派生出来的。古希腊把陪送奴隶主子弟来回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材料的奴隶称为教仆。按其语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管儿童的学问。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education)和 “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教育学”(pedagogy)一词已很少使用,而欧洲大陆的国家则仍区别使用,把“教育”理解为对儿童培养的过程,把“教育学”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从教育对象来看,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因而教育学也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业余教育学和特殊儿童教育学等。通常所说的教育学,一般是指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等几个部分。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需要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利于揭示教育规律,论证教育原理,说明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和颜元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条件下,用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教育进行了研究。大体看来,他们的见解包括4个方面:

(1)把教育看作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通过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工作,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把诗、书、礼、乐当作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上提出了学思结合、文以载道、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深造自得等原则和方法,甚至还论述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一套比较系统的学习过程。

(3)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出了因材施教、长善救失、防微杜渐、潜移默化等原则和方法,以及立志、办行、内省、慎独、去私解蔽、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一套修养方法。

(4)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实践,以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等好学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先秦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程序等,并总结了教育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西方,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阐发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他们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中的组成部分,还没有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从理论上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所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写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认为是教育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此后,英国教育家J.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爱弥儿》 (1762),也都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I.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教育学。继康德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曾发生了较大的影响。1809~1833年,赫尔巴特一直在柯尼斯堡大学继续康德的哲学讲座,讲授教育学。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伦理学决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学决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都是唯心主义的,不可能形成真正科学的教育学。以后,赫尔巴特的学生发展了他的教育学,形成赫尔巴特学派,19世纪后半期在欧美影响很大。19世纪末期,赫尔巴特学派传进日本。中国于20世纪初,由王国维、蒋维乔在《教育世界》杂志上,通过介绍日本教育学,把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观点传入中国。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 W.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教育学开始进入教育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初期,实验教育学形成并在德国得到发展。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各学科心理学、教育的科学研究等也随之发展起来。此后实验、统计、测量等成为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这些教育理论和主张都是资产阶级教育“革新”运动的思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主张把儿童作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资产阶级教育“革新”运动代表了教育学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1909),法国E.德莫林的《新教育》(1898),美国教育家J.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以及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1936)等等,都是这个教育思潮的代表著作。

在这个时期,欧美还出现一种新教育学理论,主张从社会的观点来研究教育问题。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是德国哲学家P.纳托尔普,他的代表作是《社会教育学》(1899)。德国的G.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是同属一派的。法国的E.迪尔凯姆也是当时的教育社会学家,其主要著作有《教育与社会学》(1922)等。

资产阶级教育“革新”运动的思潮,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工作者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于 1919 年3 月在《时报》,胡适于1919年4月在《新教育》,分别撰文介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中国讲学。接着,美国教育家H.H.帕克赫斯特、P.孟禄、W.H.基尔帕特里克(旧译克伯屈)等都先后来中国传播他们的教育思想。其中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在20 世纪20 年代对中国教育界曾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前后,还出版了一些中国人自编的《教育概论》、《教学法》、《教育行政》、《教育测验》等书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的变革,也引起了教育学的变化。过去教育学主要限于论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后来则提出了终身教育,要求建立终身教育学。从教育作为起点训练的观念过渡到继续教育的观念,这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的一个特征,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发起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要求改变中小学各学科内容陈旧、落后的现象,实现学科内容的现代化,以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一书,对课程的改革从理论上作了论述。70年代开始,欧美出现了教育从科学化转向资产阶级人性化的趋势。布鲁纳的课程论主张,也从强调知识的结构,转向重视培养交际、感情、关心社会等活动性学习的课程,以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欧美学校中引起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录像机、闭路电视以及电子计算机等进入教学领域,引起了教育工艺学、教育技术学等新的教育学科的发展。在教育理论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影响较大的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分析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玛斯主义以及改造主义等,当前分析派教育哲学影响较大。这一派教育哲学着重对名词、概念术语的语义进行注释,而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时代所提出的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却不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19世纪中期,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他们对资产阶级教育的揭露和批判,为工人阶级子弟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以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设想和预见,论述了教育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综合技术教育和知识分子作用等问题,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指出了方向和道路。В.И.列宁、И.В.斯大林亲自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建设。列宁在苏联建国初期草拟的《俄共(布)党纲草案》有关教育的条文和《青年团的任务》等著名演说,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30年代签署的一些关于中小学改革的决定,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苏联30年代后期出版的教育学论著在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苏联教育家А.С.马卡连柯和Н.К.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宝贵财富。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批判旧中国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教育,提出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使工农劳苦大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阐发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教育的理论,路线和方针。

教育家陶行知深入到农村人民大众中去,举办乡村教育、大众教育,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教育家杨贤江于20世纪30年代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一些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第一本著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任务。毛泽东很重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在学习苏联的教育实践经验时,引进了苏联的教育学。在中国,教育学经历了一个由引进到逐步结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过程。60年代初,中国教育学者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总结本国教育经验,吸取外国的研究成果。编写出了初步联系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学论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科学遭到摧残。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后,教育科学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学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批判地继承中外教育史上进步遗产,批判地吸取外国有益的经验,编著出版了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材,撰写并发表了不少教育学专著和大量论文。

中国对教育学的研究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1)提高理论水平,分别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2)在应用方面,分别编写了学前教育学、普通学校教育学、高等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等。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既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也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力求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学论著。

参考书目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2. 华中师范学院等 5院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3. 顾明远、黄济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4. 〔苏〕И.А.凯洛夫主编,沈颖、 南致善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1。
  5. 〔苏〕С.П.巴拉诺夫等著, 李子卓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