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哪七贤?

浏览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

《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唯著《酒德颂》一篇。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他是七贤中年龄最小、最庸俗的一位,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有著作《律议》传世,见《世说新语·术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