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读后感8篇500、600、700、800字

浏览

整理了读《苹果树》有感、《苹果树》读后感(524字)、男孩与苹果树读后感(531字)、苹果树的故事读后感(565字)、苹果树上的外婆(710字)、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721字)、爱的定格苹果树读后(748字)、亲情的重要《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797字)等500字、600字、700字、8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苹果树》读后感_524字

今天第一节课,我们去五楼听绘本,绘本的名字叫:《苹果树》。

这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还有一棵苹果树。那个男孩好爱苹果树,非常爱。有时他在大树上拽着树枝荡秋千,有时摘苹果吃,有时爬到树干上玩耍。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长大了,因为每天要干其他的事情,好长时间都没有到过苹果树的身边,苹果树好孤独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来了,苹果树好开心啊。它说:“来吧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住我的树枝荡秋千吧。”小男孩说:“不,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要玩耍和荡秋千了,我要买点东西,你能给我一点钱吗?”苹果树说:“抱歉,我没有钱,我只有苹果和树枝,你把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那个小男孩把苹果树上的苹果统统都拿去卖了。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那个小男孩一直没有回来,大树好孤独,最后小男孩又回来了,大树高兴地说不出话来了。这次小男孩想要一座房子,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下来造房子吧。“小男孩又把树干和树枝砍下来扛走了。又过了一段日子,小男孩又来了。这时他已经很老了。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送给你了。“那个男孩说:”我很累,我想坐在你的树桩上休息一下。“大树好快乐呀!它又可以派上用场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高兴,奉献的同时也就享受了快乐。

男孩与苹果树读后感_531字

父母,就像是我们遇到海浪时的大船;就像我们迷路时的指南针;就像我们下雨时头顶上那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我近期读了一篇文章:《小男孩的苹果树》。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和这棵苹果树发生的一些故事,小男孩为了生活,苹果树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男孩,后来,苹果树只剩下树墩,小男孩也已经老了,小男孩倚在苹果树的树墩上休息,他们欣赏着最美丽的夕阳!

其实,这棵苹果树,相当于我们的父母,我们遇到困难,就会去找父母,他们也会有求必应,对我们百依百顺,这就是一直看着我们长大的父母!他们也有老的一天!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我们应该在他们还在的日子,好好感谢他们!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

我读了这篇文章,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让我反省了许多!在我生病时,爸爸妈妈会给我送上一碗白粥;我睡觉时,爸爸妈妈会帮我把踢开了的被子盖上;我不会做作业时,爸爸妈妈会细心的教我……可我,却经常顶撞父母!我觉得我应该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好好补偿以前做过那些对父母不尊敬的事情,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做起,我相信,就算是一点点小事,他们也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认为我长大了!我深深的感到:原来父母一直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只是从来未发现,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父母,我们是脊梁!

成语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如: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又如:这时父亲如果能够保持着相当丰裕的收入,家中当然充满一片天伦之乐。——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

成语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如: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鱼门》:“家中豪奢,业已出千进一矣,又性喜泛施,有求必应。”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往日良朋密友,有求必应。”又如:弄到后来,书画虽还是有求必应,差缺却有点来不及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苹果树读后感_547字

你读过《苹果树》吗?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他爬上去摘苹果吃,在树荫下睡觉。他爱苹果树,苹果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

……

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

苹果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

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苹果树流着泪说。

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苹果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有没有感觉到苹果树与男孩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个故事呢?小时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这,苹果树让我们知道父母给我们的一齐而无求回报,直至身上最后一颗树身。而那男孩,让我们知道自己每时时每刻都在父母身上索求所需,而父母也无论如何都满足于我们,而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父母不能再给时怎么办呢?那,只有像男子那样静静地依偎着苹果树老根下。所以,这故事告知我们每事都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要珍惜父母给我们的一齐让它发光发热,爱惜父母学懂自己,放远眼前珍惜时光。

成语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如:鲁迅《书信集·致宋崇义》:“要之,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又如:可是她知道有你在,便推托身子不好,无论如何不肯来了。——茅盾《色盲》

苹果树的故事读后感_565字

我读完《一棵苹果树的故事》这篇寓言文章后,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文章讲述的是,一棵树为了自己的朋友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为老年的朋友提供休息的座位,这使我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人类无休止的索取下,会不会象那棵忠实于朋友的苹果树那样只剩下枯老的根,将与人类共同消亡!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工业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得大气层变薄;海洋将在50年后无鱼类可以捕捞;淡水资源将稀缺;森林日益稀少,荒漠日益严重等,人类若没有节制的继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必将有一天,人类将在自己的末日看到奄奄一息的大自然,随即而来的是这个美丽的星球在太空中象那颗荒凉寂静的火星一样悄然无声的运转。

文章中象征大自然的苹果树是无私的,他的朋友在小的时候与他玩,树是茂盛的,因为他们是和睦相处,但是树的朋友在物质的需求下,树奉献了苹果、树枝、树干,最后树只剩下根部的时候还是忠诚的为朋友提供休息的地方,反过来,在朋友索取的过程中,朋友从来就没有给过树养护和爱惜,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是树的生命枯竭的主要原因,象征大自然的树就在这不平衡的友谊中消亡,紧接着象征人类的朋友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末日。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和大自然是互相依赖生存的,人是不可以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否则人类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成语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又如:他已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了。

成语体无完肤:体无完肤[tǐ wú wán fū],意指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形容受伤惨重,全身都是伤痕。语本《世语》。後亦用“体无完肤”比喻遭人批评、驳斥得一无是处,面目全非。[源]《世语》(据《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锺传·邓艾》裴松之注引)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典故]“体无完肤”原作“体无完皮”。三国时,魏任命司隶校尉锺会为镇西将军,举兵伐蜀,因遭蜀将姜维阻於剑阁,久攻不下,因此萌生退兵之意。另一魏将邓艾趁此率军向南转进,深入蜀地,大破蜀军,逼近成都。後主刘禅觉大势已去,遂送印请降。邓艾率军进入成都,蜀汉灭亡。此次战役中,邓艾的奇袭战术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骄傲,不但擅自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又将蜀国旧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为朝廷官员,或收为下属。邓艾居功自傲,成为锺会谗谤他的藉口,邓艾从此受到司马昭的猜忌。後来,邓艾和司马昭在商量灭吴之策时,意见不同,锺会、卫瓘、师纂等人乘隙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於是朝廷下诏逮捕邓艾父子,派锺会负责将他们由成都押解至京师受审。这时锺会麾下有军队二十余万,遂密谋造反。但司马昭对锺会的野心亦早有防备,遂遣军入蜀讨伐锺会,双方在蜀宫城内外展开激战,锺会被杀,後由监军卫瓘接管蜀军。由於卫瓘亦曾参与诬陷邓艾,怕事迹泄露,於是派人杀邓艾父子,师纂亦在被杀之列。师纂平日为人,个性急躁,对人苛薄而缺乏恩泽,所以死状极惨,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肤没有一处是完好的。後来“体无完肤”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受伤惨重。亦用来比喻遭人批评、驳斥得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苹果树上的外婆_710字

在班上同学们经常看《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我看了那本书的封面,觉得很有趣,于是在网上查来看看。从网上我了解到:《苹果树上的外婆》荣获1965年奥地利国家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公认的德语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再版。它是米拉·洛贝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一部,成为世界各国孩子们都爱读的故事。《苹果树上的外婆》一共有八章,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安迪没有回答。他知道父母不愿意去游艺场。母亲一坐木马就头晕。而父亲星期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待在花园里。父亲不赞成去“魔鬼宫”,他说,去过“魔鬼宫”后会做噩梦。他说得没错儿,上次安迪和约尔格逛了“魔鬼宫”以后,安迪夜里睡不好觉,在梦中简直比在现实中更害怕。可尽管如此,安迪还是想再去一次。“来!”母亲边站起来边说,“我给你看看外婆的照片。”他们穿过走廊,走进客厅。放在钢琴上的玻璃相架里,镶着安迪幼儿时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惊异地望着周围世界,怀里紧紧搂着一个玩具兔子。母亲从大相册里找出一张照片,把它夹在那个相架中,再摆到钢琴上。“好了!这样你就有你的外婆了。”母亲把安迪抱到钢琴椅上,把钢琴椅旋高,这跟坐旋转木马一样好玩儿。“你看外婆,她是不是很和蔼可亲呀?”为了放外婆的照片,不得不把安迪的照片拿出来,安迪对此有点儿不满意。但是他承认外婆看上去很幽默。她头戴一顶用羽毛装饰的帽子,帽下露出白色小弯鬈发,胳臂上挎着一个大绣花挎包。她穿的是一件旧式长裙,裙边下露出镶着白色花边的裤子。母亲问:“你喜欢她吗?这张照片是过狂欢节时照的,这是你外婆在那天的化装舞会中的扮相。外婆觉得这张照片,常常拿给我们看。”

这本书很有趣,要是有兴趣,你也来看看吧!

成语和蔼可亲: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如: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又如:假若有人愿意来看他,他是个顶和蔼可亲的人。——老舍《四世同堂》二

成语凛不可犯: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如:宋·欧阳修《新霜二首》其二:“青松守节见临危,正色凛凛不可犯。”又如:康熙的脸色突然变得神情冷峻,凛不可犯。——二月河《康熙大帝》十八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_721字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苹果树书上的外婆》的书,乍一看,好奇怪的书名。我刚看到这本书时,就有一连串的问题浮进了我的脑海里:苹果树上怎么会有外婆?如果有,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外婆?这些问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安迪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机灵、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美中不足的是安迪既没有奶奶,也没有外婆,安迪很伤心,心里总想和外婆、奶奶在一起。然而有一天,外婆从天而降,来到了安迪常常玩耍的苹果树上。外婆和他一起去游乐场,去套野马,去海上冒险……这个外婆头戴一顶用羽毛装饰的帽子,帽下露出白色小弯卷发,胳膊上是一个大绣花挎包,裙边下总是露出帅气的白色衬裤花边;它总是有些大胆新鲜的主意,就算被警察处罚也不在乎——嘿!这个外婆还真有一点“另类”。不过我 读到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个外婆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有的?就这个问题让我把这本书读了好几遍,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和安迪玩的“外婆”是聪明的安迪幻想出来的,外婆也给安迪沉闷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其实,对于这样“另类”又搞笑的外婆我也挺喜欢的。

后来,邻居家搬来一位奶奶,她有风湿病,安迪总是想方设法的帮助老奶奶,从最初的帮奶奶搬家,到后来的买东西,甚至从自己家的院子移植了很多花,帮奶奶种在花园里。从老奶奶鼓励的话中安迪体会到了帮助人的快乐。从此安迪有了爱他的外婆,又有了爱他的奶奶。而安迪也在两位老人的爱护中不断成长,不断改变。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和安迪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啊。爸爸妈妈,他们都是那样的关心我,爱护我。

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向小安迪学习,好好珍惜得到的爱,做一个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成语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又如:至诚于国至诚于道而流血成仁,若此者皆不诚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清·梁启超《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

成语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如: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报仇雪恨,尚为美中不足。”又如: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爱的定格苹果树读后_748字

我在翻阅一本课外书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文章讲了一位小男孩每天都在苹果树的身边玩,爬到树上吃苹果,在树阴下打盹……他爱那棵树,那棵树更爱他。一段时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后没钱买玩具,树让他摘苹果去卖。又过了一段时间,长成青年的男孩要盖房子,向树求助。树让他把树枝砍下,盖房。再过了一段时间,长成中年男子想划船,树让他把树干锯了造船。后来,已成老年的男子回来了,树却只剩下一个树根了。树便让老头坐下来歇歇。

×到这里,我真想把那个男孩揍一顿,苹果树一直爱他,而他只有在有求于苹果树时才回来。他是多么忘恩负义呀,他应该受到社会和良心的谴责!

继续读下去,当我读到那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最后一句:你可能觉得男孩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的时候,觉得心里像大海掀起的波澜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是啊,父母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是什么?名?利?还不是为了我们。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他们爱我们,无论如何都在我们最困难,最绝望时帮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我们呢?每天过着比蜜甜的生活。为了我们,每日起早贪黑的父母;为了我们,逐渐消瘦的父母;为了我们,日渐憔悴的父母……

∩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绝不能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那棵树,就好像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就好像那个小男孩,小时候,我们总是围绕在爸爸妈妈的周围玩耍,渐渐地长大后,我们会离开父母的身边,而且不常回来。每次回来,就是不快乐的时候,不然就是有什么需要的时候。而父母都会把他们身上最好的最符合我们需要的东西交给我们,这时我们总是拿了东西,转身就走,留下了渴望我们留在他们身旁的父母,凝视着渐小的背影。

成语望子成龙:望:盼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又如:家长要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更要有培养和教育孩子成材的行动。

成语忘恩负义:忘恩负义[wàng ēn fù yì],意指受人恩惠不知报答,反而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情。语本《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源]《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数月,京师吏民解弛,枹鼓数起,而冀州部中有大贼。天子思敞功效,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敞身被重劾,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惶惧,而敞独笑曰:“吾身亡命为民,郡吏当就捕,今使者来,此天子欲用我也。”即装随使者诣公(书)〔车〕上(车)〔书〕曰:“臣前幸得备位列卿,待罪京兆,坐杀贼捕掾絮舜。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数蒙恩贷,以臣有章劾当免,受记考事,便归卧家,谓臣『五日京兆』,背恩忘义,伤化薄俗。臣窃以舜无状,枉法 以诛之。臣敞贼杀无辜,鞠狱故不直,虽伏明法,死无所恨。”天子引见敞,拜为冀州刺史。敞起亡命,复奉使典州。[典故]“忘恩负义”原作“背恩忘义”。指忘记别人给予的恩惠,违背道义,出自於《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根据记载,汉宣帝时,京师长安人口众多,龙蛇杂处,以致於治安不好。宣帝听闻张敞颇有才能,赏罚分明,嫉恶如仇,所以请他来担任“京兆尹”的职务,也就是京师的最高行政首长,几年下来使长安的治安改善许多。但後来他的好友杨恽因触怒宣帝被判死刑,与杨恽交好的人几乎全受牵连,被免去官职,只有张敞因为受到宣帝赏识,一直未受处分,安然在位。有一天,张敞派一名叫絮舜的捕官去办案,絮舜心想张敞迟早会受到连累被免官,竟然不肯听命,还在上班时间私自回家休息。有人劝他不要这样,他居然说:“我已为张公尽了不少力,他现在只剩五日京兆可当了,为何还要帮他办事?”这些话传到张敞的耳朵里,立刻将絮舜逮捕入狱,并判他死刑。行刑後,絮舜的家属上告张敞审判不公,以小罪妄杀人命。一向欣赏张敞的宣帝将他从轻发落,免去官职,贬为庶人。几个月後,京师的治安又再度变坏,冀州也有盗贼为乱。宣帝想起张敞在任时的功绩,又派使者去接他进宫。张敞在前去的车上,写下自己对絮舜之事的看法,准备呈给皇帝看。说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却在他处境危险之时,怠忽职守,还说他是“五日京兆”,简直是“背恩忘义”,伤风败俗,罪无可逭。“背恩忘义”即是指背弃别人曾给予的恩惠,忘记道义。後来“忘恩负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报答,反而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情。

亲情的重要《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_797字

今天早晨,我再次从书柜中翻出了这本《苹果树的外婆》,以前上四年级时我就看过这本书,现在又拿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情节与道理。

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一位名叫安迪的小男孩,他很伤心自己没有外婆和奶奶,他很羡慕自己的同学有外婆和奶奶。有一次,他爬到苹果树上幻想自己的外婆带他去游艺馆和很多地方,沉浸在自己有外婆的思想中很快乐。直到有一天,一位叫芬克的奶奶搬到了他们家旁边,安迪经常去帮助奶奶买东西,把自己家里的花送给奶奶,在不断与奶奶相处中,增进了她与芬克太太的感情,还把自己幻想有外婆和奶奶的事告诉了芬克奶奶,他认为芬克太太就是他的亲奶奶。从此,安迪有了外婆与奶奶:一个是在幻想中的外婆,一个是真实生活中的奶奶。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安迪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即使自己是在幻想中有外婆,有不是自己亲奶奶的芬克太太,但安迪很知足,没有抱怨也没有难过,而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亲外婆和奶奶,真真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在幻想中,安迪极力幻想自己外婆的模样,满足自己想要外婆的愿望;在真实生活中,安迪没有介意芬克太太不是她的亲奶奶,而是把她当成是自己的亲人,用真心去对待和帮助她。我觉得安迪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安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努力寻找,但他明白:自己有了外婆与奶奶,即使不那么真实,即使不是自己的亲人,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就足够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很幸运,我有爱我的外婆和奶奶,但有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不满与她们争吵,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要多去包容她们,理解她们。她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我们应该用行动回报她们、孝敬她们。比起安迪,我太幸福了!安迪没有自己真实的外婆和奶奶,但他很知足,一点也没有埋怨、挑剔,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好好的孝敬她们。

在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只要亲情,才能让你很真实的勇敢地面对生活,不那么空虚。

成语真真实实:指十分真实可靠。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弟兄三个,真真实实地并没半点儿假!”又如: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五回:“若说真真实实,落笔便成,虽斩头沥血,吾不信也!”

成语斩头沥血: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是斩头沥血的人,何肯戏弄良人!”又如:在今日算是一个斩头沥血的人儿。——清·感惺《游侠传·侠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