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的古桥

浏览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大桥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维舍格勒附近的德里那河上,2007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的古桥横跨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东部的德里那河(Drina River)上,建于16世纪末,由宫廷建筑师思南(Sinan)在土耳其帝国的首相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Mehmed Paša Sokolović)的命令下所建造。这是土耳其帝国纪念性建筑土木工程的巅峰之作。大桥共有11个石拱,每个石拱跨度11至15米,右侧的入口斜坡有四个拱门,位于德里那河左岸,桥身长179.50米。它是土耳其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之一米玛尔·科卡·思南(Mimar Koca Sinan)的代表性杰作。这处遗产比例结构优美,气势宏伟壮观,见证了此类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的古桥横跨于德里那河上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大桥的来历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的古桥位于波黑城市维舍格勒附近的德里那河上。德里纳河是巴尔干半岛萨瓦河右岸最长支流。由源自迪纳拉山区的利姆河和塔拉河汇合而成,构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与塞尔维亚的界河,向北注入萨瓦河,全长346千米。流域平均海拔900多米,流量和比降大,水力蕴藏量甚为丰富。已建有兹沃尔尼克、巴伊纳巴什塔等水电站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的古桥始建于1566年,建成于1571年。当时的波黑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而该桥则是连接位于目前萨拉热窝的奥斯曼帝国分部和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控制的其他城市的交通要道。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作家依沃·安德里奇曾在1945年写作出版了名为《德里那河上的桥》的小说,该小说也为安德里奇在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的古桥始建于1566年

在小说中,安德里奇描写了此座古桥建造的历史。在15世纪末期,当时波黑境内的一个小男孩,被奥斯曼帝国“选中”,由信奉天主教改为信奉伊斯兰教,在他的母亲陪伴下前往现今位于萨拉热窝的奥斯曼帝国城邦服兵役,途经德里那河边,小男孩和其他“被选中”的同伴乘坐小船渡过德里那河继续前进。几十年后,当这个小男孩已经当上了苏丹手下的大将军,并且统治他当年服役的地区。这位将军便下令在德里那河上建造一座大桥。这个小男孩就叫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德里那河上的这座古桥也因他得名。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大桥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人看来,德里那河上的这座桥已经不仅仅是连接当时河两岸人们的一种交通设施,更是连接两岸不同文明的桥梁。在当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地区生活的人们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其他居民以及从周边地区迁徙来的人们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东正教,依沃·安德里奇指出,这座古桥正是融合不同宗教间分歧和不同文化间冲突的真正“桥梁”。

这座古桥比例结构优美、气势宏伟壮观

在近代史上,这座古桥作为塞尔维亚和波黑境内塞族共和国的要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波黑战争期间都充当过重要角色,也数次成为交战双方激烈争夺的对象。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经历数次战火的洗礼,这座古桥的主体结构并没有受到很大损坏。现在,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古桥已成为波黑的主要旅游景点,而生活在周边的人们也常常来到这座桥上,感受当年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缅怀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和朋友。

相关知识链接:依沃·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1892年10月9日生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特拉夫尼克,1975年3月13日卒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原南斯拉夫作家。他生于手艺工人家庭,早年参加反对奥地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是“青年波斯尼亚”组织成员。一战期间因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案受牵连,被当局逮捕。战后在外交界任职,做过大使。1911年开始写作,风格承塞尔维亚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迈赫迈德·巴什·索科罗维奇古桥已成为波黑的主要旅游景点

他的主要作品有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特列夫尼克纪事》、《萨拉热窝女郎》,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描写波斯尼亚人民在外国占领下过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196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