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矿冶遗址

浏览

商周时期矿冶遗址。我国古矿冶遗址,在内蒙古林西、湖南麻阳等地东周遗址中都有发现。林西大井已发现40多条古代巷道和炼炉遗迹。湖南麻阳九曲湾发现五处古矿井,并出土不少与采矿有关的铁锤、铁凿和木槌等工具。铸铜遗址在山西侯马、河南新郑、山东曲阜、河北易县、湖北江陵、安徽南陵等地东周遗址中及其附近均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江西瑞昌铜岭古矿遗址。

铜绿山遗址,位于湖北大冶县西,南北长两公里,东西宽一公里。1973年在这一地带进行发掘,发现不少古代矿井和采矿工具、用具。在古矿井附近并有冶炼遗址。这里的主要遗存,前期属春秋时期,后期为战国至西汉时期。

采矿遗迹,采铜矿井,有竖井、平巷、盲井、斜巷等设施。在矿井中,采用木质框架作支护,以保挖进时操作的安全。

竖井底部的主体支柱是用四根竖立的圆木或方木,以榫卯法穿接两副平放的方形框架,构成一个立方形框架。与平巷连接的一边或两边留作通道口。整个竖井都用这样的方形框架层层叠架而成。其口径在1.1—1.3米之间。平巷中也是用木框架作支护。在平巷框架的外侧和顶梁之上,都用木棍或木板作背板和顶板,以防止四壁矿土崩塌,并利于通风。平巷的框架是沿采掘方向作横向排列。

井巷内一般铺设木槽作为排水设施。将矿下渗水引入储水坑,然后由竖井用辘轳提至地面。

矿井中,出土的采掘工具,早期均为青铜质,如铜斧、铜锛,以及木铲、木槌、船形木斗、木瓢、竹篓、绳索等器具;晚期则用铁制的斧、钻、耙、锄等。

矿井附近,发现几座春秋时期的炼炉。在矿区地表上堆积炉渣约40万吨左右。经化验,炉渣中含铜量很低,平均为0.7%。说明当时炼铜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准。

瑞昌铜岭遗址

1988—1991年,江西瑞昌铜岭发掘一座商周时期大型铜矿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矿开采冶炼遗址。开采始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

遗址采矿区面积1800平方米,冶炼区面积为600平方米,发现古矿井102口、巷道18条、冶炼炉二座,采坑七处以及一批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具。

商代采用竖井、平巷、坑采等联合开采的方法。井巷大多采用木支护结构。井壁始有扁平木板和小木棍,井体采用榫卯式和内模式方框支掘架组接。井深大都在八米以下。遗迹中有一条半地穴式斜巷引人注目。斜巷是从露天井开采进入地下巷道开采之间的引道。这是首次发现的采矿方法。这一发现,使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矿工是如何从地表进入地层深处开采矿石的。

出土物大多是当时采掘、提升、排水、选矿、装载、照明的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木辘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辘轳实物。表明我国在商代就将木制机械用于开矿生产。开采用的青铜弧刃钺形斧,造型别致,全国少见。陶鬲,口径43厘米,高36厘米,其形体之大,为南方考古所罕见。特别是11号竖井底层出土的鬲式鬶,其年代属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5—前14世纪)。

用于照明的竹签,并存有点燃的炭痕,这是一种“竹烛”,应是“火烛”的雏型。

铜岭冶矿遗址的发现,为我国考古史和冶金史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我国商代矿冶考古的空白,是研究青铜时代采矿冶炼的新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