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浏览

我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我国应急管理还处于发展初期,从应急预案建设到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和能力建设,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完备、不整合的问题,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任重道远。

(一)重救轻防,需加强风险管理

我国应急管理存在着“重救轻防”倾向,需要进一步突出“风险管理”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预防预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应急演练的频度与力度不够;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应急准备金制度不完善等等。

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并重”的方针,突出“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构建突发事件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及时地对风险隐患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要加强预案演练并及时修正预案;要建立应急准备金制度,将应急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政治动员能力强、社会动员能力弱,尚未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要在保持传统政治动员优势的同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一方面,要加大对应急知识普及的投入,推动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国防动员体系,大力开发其应急功能,将国防动员变为国家动员,实行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实现应急与应战一体化。

(三)协调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应急管理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应急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应急信息共享不足,影响了应急决策与处置的效率;应急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彼此间的合作和协同程度低;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统筹不够,不利于统一调配,又造成重复储备;应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协调机构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加强协调联动,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将分散在各领域的应急力量整合到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中来,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避免因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多头管理、贻误战机的现象;要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整合各种救援机构的资源,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建立应急物资目录及标准,对现有物资储存时间、地点、类别、数量等情况建立数据库,制定各种物资储备计划,对应急物资储备进行科学布局、合理调度、及时补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为应急决策与指挥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撑与保障。

(四)缺乏合作理念

我国应急管理欠缺合作性,这主要表现在:应急决策部门与专家缺少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减弱;应急管理部门与媒体的合作需要规范化,信息披露与发布制度尚不健全;应急区域合作尚未全面展开;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有待加强。

要密切应急决策部门与专家库的关系、应急管理部门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应急管理中的军民关系、应急管理的区域及国际合作关系。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传递突发事件的信息;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大学、研究机构、咨询部门的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专家的合作;共同探讨具有重大理论、现实意义的应急管理问题;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为应急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和经验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军事资源应本着“军民结合、平灾兼容”的原则,更多地向应急管理领域流动;建立和加强应急联动、相互呼应的区域合作或流域合作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五)善后恢复措施不力

我国应急管理善后措施不到位,削弱了社会的恢复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政策体系建设滞后;损失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与保险行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灾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重视经济损失的恢复,对受灾人的心理干预不够。

要制定和完善应急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机制。在平息突发事件以后,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和保险业的作用,及时进行经济损失补偿,尽可能地防止因灾致贫现象的发生。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弥合受灾人的心理创伤。此外,还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善后评估机制,及时总结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我防灾学习能力。

编后:资料已经和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符,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凸显的问题已经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