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én wǔ zhī dào,yī zhāng yī chí
成语简拼
WWZDYZYC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成语造句

(1)成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欢欢写不出成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3)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几个大字。

(4)兰棱镇第二中学的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5)小楚不会写成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最后一个字。

(6)乙阳大哥哥给天怡和亭旖讲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典故。

(7)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见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成语故事

周朝时期,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日,孔子带弟子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给子贡解释道:『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驰,这是周文王与武王定下的规矩,这样便于更好地生产。』

分字解释

文:wén 1、<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2、<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3、<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5、<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7、<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8、<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9、<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10、<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武:wǔ 1、<名>脚印;足迹。《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2、<量>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不过步武尺寸之间。』3、<形>勇猛;刚健;威武。《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4、<名>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市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武备] 武装力量、军备和武装建设。[武弁] (1)古代武官的帽子。(2)旧时指低级的武职;武士。[武夫] 战士;武士。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道:dào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 <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7、<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8、<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1、<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2、<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14、<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道心] (1)犹言道德观念。(2)悟道之心。[道学] (1)道家的学说。(2)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道眼]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道义] (1)道德和义理。(2)道德和正义。[道艺] 学问与技能。

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张:zhāng 1、<动>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2、<动>开弓。《诗经·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3、<形>紧张;紧。《礼记·杂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4、<动>张开。《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5、<动>张大;扩大。《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6、<动>铺张;夸大。《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只管虚张声势。』7、<动>陈列;设置。《群英会蒋干中计》:『大张筵席。』8、<动>设置机关罗网以捕取鸟兽。《后汉书·王乔传》:『于是候鸟至,举罗张之。』9、<动>纺望。《水浒传》:『在门缝里张时,见智深抢到山门下。』成语有『东张西望』。10、<量>《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zhàng 1、<形>骄傲自大。《左传·桓公六年》:『随张,必弃小国。』2、<形>通『胀』,肚内膨胀。《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将食,张,如厕。』3、<动〉涨;布满。《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4、<名>通『帐』,帷帐。《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张本] 预为布置,为将来的行事准备条件。[张目] 睁大眼睛。助长声势。

弛:chí 1、<动>放松弓弦。《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后缚之。』2、<动>放松;松弛。《捕蛇者说》:『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3、<动>放下;除掉。《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禁] 解除禁令。[弛刑] 卸掉枷锁的刑徒。范晔《后汉书·马武传》:『复拜武捕虏将军……将乌桓、黎阳营、三辅募、凉州诸群羌胡兵及弛,合四万人击之。』[弛张] 比喻兴废、宽严、劳逸等。《韩非子·解老》:『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弛纵] 放纵。《后汉书·蔡邕传》:『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网弛,莫相举察。』

文:《卯集下·文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衆[音zhòng]彩,以成锦绣。合集衆[音zhòng]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亲,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又《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又《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又《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又眉贫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微匀切。《崔駰·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

武:《辰集下·止字部》《唐韵》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断也。《书·大禹谟》乃武乃文。又《伊训》布昭圣武。又《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音zhòng],丰财者也。武有七德。又諡法之一。《汲冢周书》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又周乐名。《前汉·礼乐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又《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郑注》文谓鼓,武谓金。〈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刃,故为武。鼓主发动衆[音zhòng]音,无兵器之用,故为文。又迹也。《诗·大雅》履帝武敏歆。《礼·曲礼》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又《礼·曲礼》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则迹大。又《尔雅·释诂》武,继也。《诗·大雅》下武惟周。〈笺〉言后人能继先祖者,惟有周也。又冠卷曰武。《礼·玉藻》缟冠□武,居冠属武。又《亲记》委武。〈注〉秦人曰委,齐东曰武。又冠名。《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又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应劭曰》武水之阳也。又:泰山郡南武阳县,武水所出,南人泗。又关名。《地理通释》《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将通於少习,以听命。《杜注》少习,商县武关也。《舆地广记》:商洛县东有少习,秦谓之武关。《贾谊·新书》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又武都,州名。《广韵》本自白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阳,今好畤县界,武都古城是也。后汉平仇池山筑城,置武都镇,即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释》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武州。又广武,山名。在荥阳。《前汉·项籍传》羽与汉王临广武,间而语。又县名,属太原郡。又修武、阳武、原武,皆属河内郡。又灵武,今陕西环县,唐肃宗即位於此。又湖名。《广舆记》在黄州府黄陂县,相传黄祖习射处。又溪名。亦山名。《广舆记》在辰州府卢溪县。马援门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即此。又武山,亦在卢溪县。又真武,湖名。《六朝事迹》吴后主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后湖是也。又星名。《梦溪笔谈》北方真武七宿,起於东井,终於角。又□武,北方七宿也。《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又姓。《广韵》《风俗通》云:宋武功之后,汉有武臣。又汉复姓,六氏。汉有乗[音chéng]黄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后。《风俗通》云: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世本云:夏时有武罗国,其后氏焉。《何氏姓苑》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又与珷通。石似玉者。《史记·司马相如传》瓀石武夫。又《正韵》微夫切。与无通。《礼·礼器》周坐尸,诏侑武方。《郑注》武,读为无。考证:(《汲冢周书》刚强直理曰武。)谨照逸周书及北史于忠传,直理改理直。(《广韵》本自白马元地。)谨照原文元改氐。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道:《酉集下·辵字部》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衆[音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音chéng]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卫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张:《寅集下·弓字部》(古文)弡《唐韵》陟良切《集韵》《韵会》中良切,□帐平声。《说文》施弓弦也。《礼·曲礼》张弓尚筋。《仪礼·乡射礼》胜者执张弓。又《广雅》大也。《诗·大雅》孔修且张。《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又《广雅》施也。《史记·武帝纪》张羽旗,设供具,以祀神君。又《广韵》开也。《老子·道德经》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又《韵会》设也。《史记·曹相国世家》取酒张坐饮。又施弦曰张。《前汉·董仲舒传》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又罗取鸟兽曰张。《周礼·秋官·冥氏》掌设弧张。〈注〉弧张,罿罦之属。《后汉·王乔传》自县诣台朝,辄有双凫飞来,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又计物之数曰张。《左传·昭十三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后汉·明帝八王传》宠有强弩数千张。又星名。《史记·律书》西至于张。张者,言万物皆张也。《天官书》张素为厨,主觞客。《正义》张六星,六为嗉,主天厨饮食,赏赉觞客。又譸张,诳也。《书·无逸》民无或胥,譸张为幻。又蹶张,以足张弩也。《前汉·申屠嘉传》以材官蹶张。〈注〉如淳曰:能脚踏强弩张之,故曰蹶张。师古曰:今之弩,以手张者曰擘张,以足张者曰蹶张。又乖张,相戾也。《司马贞·补史记序》其中远近乖张。又姓。《广韵》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纲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风俗通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炖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诗·小雅》张仲孝友。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亮切,音帐。《广韵》张施。《集韵》□设也。《周礼·天官·掌次》掌凡邦之张事。《前汉·王尊传》供张如法而办。又《韵会》自侈大也。《左传·桓六年》随张必弃小国。《释文》张,猪亮反。又张弦之张,亦音帐。《嵆康·琴赋》伶伦比律,田连操张,进御君子,新声□亮。又与胀通。《左传·成十年》晋侯将食张如厠。〈注〉张,胀满也。又与帐通。《史记·高帝纪》复留止张饮三日。〈注〉张,帏帐也。又《左传·僖十五年》阴血周作,张脉偾兴。〈疏〉血既动作,脉必张起,故言张脉也。《释文》张,中亮反。又雄张。《后汉·班超传》于寘王雄张南道。〈注〉雄张,犹炽盛也。张,丁亮反。

弛:《寅集下·弓字部》《广韵》施是切《集韵》《韵会》赏是切《正韵》诗止切,□音豕。《说文》弓解也。《礼·曲礼》弛弓尚角。《仪礼·乡射礼》不胜者执弛弓。又放也。《尔雅·释诂注》弛,放也。〈疏〉以弓释弦曰弛,故云弛放。《前汉·武帝纪》跅弛之士。〈注〉跅者,跅落无捡局也。弛者,放废不遵法度也。又《贾山传》臣恐朝廷之解弛。〈注〉弛,放也。又《尔雅·释诂》易也。〈注〉相延易。又《广韵》置也,舍也,缓也。《周礼·地官·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四曰弛力。〈注〉息繇役也。又《广韵》释也。《周礼·春官》凡国之大忧令弛县。〈注〉弛,释下之。又《广韵》去离也。《左传·庄二十二年》弛于负担。又坏也。《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流。〈注〉河道皆弛坏。又《集韵》余支切,音移。改易也。又《集韵》丑豸切,音褫。落也。又通作施。《周礼·天官·小宰》敛弛之聮[音lián,古同联]事。〈注〉弛,读为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