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东墙

宋玉东墙,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宋玉东墙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òng yù dōng qiáng
成语注音
ㄙㄨㄙˋ ㄧㄩˋ ㄉㄨㄙ ㄑㄧㄤˊ
成语简拼
SYDQ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宋玉東墙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丽多情的女子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宋玉东墙→墙高基下→下笔成文→文星高照→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名俱败→败化伤风→风里杨花→花信年华→华封三祝→祝发文身→身怀六甲→甲第连天→天生丽质→质疑问难→难分难舍→舍身求法→法轮常转→转灾为福→福为祸始→始终若一→一夔一契→契若金兰→兰芝常生

2、宋玉东墙→墙花路柳→柳宠花迷→迷离惝恍→恍恍荡荡→荡气回肠→肠肥脑满→满坐风生→生拖死拽→拽象拖犀→犀角烛怪→怪事咄咄→咄咄逼人→人才济济→济济一堂→堂堂正正→正言不讳→讳疾忌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风朗月→月中折桂→桂折一枝→枝节横生→生荣没哀

3、宋玉东墙→墙头马上→上下一心→心慌意乱→乱七八糟→糟糠之妻→妻离子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谢圣主恩波浩荡,却将个宋玉东墙,错猜做神女高唐。▼明王骥德《男王后》第二折

成语造句

(1)成语「宋玉东墙」是一个偏正式成语。

(2)澄迈县仁兴学校的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宋玉东墙”。

(3)浩渲大哥哥给珈炎和敏燚讲了“宋玉东墙”的典故。

(4)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宋玉东墙”几个大字。

(5)咪咪写不出成语“宋玉东墙”的拼音。

(6)小曼不会写成语“宋玉东墙”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宋玉,他的代表作有《高唐赋》等。传说他的东面邻居有一个长得非常美丽的女儿,可以称得上楚国的第一大美人,她仰望宋玉的才能,每天登上墙头窥视宋玉,非常爱慕。整整3年时间,宋玉没有看出她的心思而与她交往

分字解释

宋:[sòng] (1)周代诸侯国名。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三国演义》;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2)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徐州)。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3)中国朝代名。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嗣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宋儒(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一班宋朝理学家)(4)中国朝代名。南朝之一。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公元479年为南齐所代。共历八帝,六十年。如:宋本(宋代刊刻的书籍);宋头巾(指迂腐的道学家;腐儒)(5)主观响度单位,1宋等于强度为听者听阈上40分贝的1000赫纯音的响度。(6)姓。

玉:yù 1、<名>美石。《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形>洁白;美丽;珍贵。《卖柑者言》:『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3、<动>相爱;相助。《诗经·民劳》:『王欲玉女。』[玉成] 成全;促成。[玉人] (1)指仙女。(2)比喻貌美像玉人。[玉润] (1)比喻美德。(2)女婿的美称。

东:dōng 1、<名>东方;东边。《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器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又] <动>向东;朝东。《望洋兴叹》:『东西而视,不见水端。』《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取要害之郡。』2、<名>主人。《礼记·曲礼》有『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之说,以后遂称主人为东。《红楼梦》:『况且你都拿出来做这个东也不够。』[东床] 指女婿。[东第] 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东宫] 太子居住的地方。又指太子。[东君] 日神。春神。东王公。[东隅] 东方日出之处,指早晨。

墙:qiáng(1)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一堵墙;土墙;城墙。(2)器物上象墙或起隔断作用的部分。

宋:《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韵会》苏统切《集韵》苏综切,□音送。《说文》居也,从宀从木。《徐曰》木所以成室,以居人也。又国名,微子所封地,即阏伯之商丘。《左传·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又州名,隋置宋为应天府,今河南归德府是也。又姓。

玉:《午集上·玉字部》《唐韵》《正韵》鱼欲切《集韵》《韵会》虞欲切,□音狱。《说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杨,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韵》烈火烧之不热者,真玉也。《易·鼎卦》鼎玉铉。〈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又《说卦》乾为玉为金。〈疏〉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清明也。《诗·大雅》金玉其相。《礼·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阴之阴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又水玉,水精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水玉磊砢。〈注〉水玉,水精也。又美貌也。《公羊传·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记·□丞相世家》如冠玉耳。又珍食曰玉食。《书·洪范》惟辟玉食。《释文》汉书云:玉食,珍食也。又时和曰玉烛。《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疏〉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又地名。《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间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鍚。〈注〉凡六邑。又河名。《正字通》后晋天福中,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着行程记。言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疏为三河,一白玉河,二绿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涨,玉随流而至,多寡视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又关名。《前汉·张骞传》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注〉玉门关在龙勒界。又星名。《后汉·郞顗传》从西方天苑趋,左足入玉井。〈注〉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又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文玉树。〈注〉五釆玉树。又草名。《尔雅·释草》蒙,玉女。〈注〉女萝别名。又《正字通》寒玉,竹别名。亦曰绿玉。又鸟名。《前汉·司马相如传》鴐鵞属玉。《郭注》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又观名。《前汉·宣帝纪》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属玉,水鸟,以名观也。又蚌名。《尔雅·释鱼·蜃小者珧注》珧,玉珧,即小蚌。又姓。《史记·封禅书》济南人公玉带。〈注〉公玉,姓。带,名。《风俗通》齐濬王臣有公玉冉。又爱也,成也。《诗·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谏。〈注〉玉,宝爱之意。《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又《广韵》息逐切。《集韵》息六切,□音肃。《广韵》朽玉。又琢玉工。《集韵》或作□璛。又姓。《史记·封禅书公玉带注》索隐曰:玉又音肃。《后汉·光武纪》□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注〉玉,音肃,京兆人。又《广韵》相玉切《集韵》须玉切,□音粟。西戎国名。亦姓。又《五音集韵》许救切,音齅。篆玉工也。又《韵补》叶音域。《汉费凤□》体履柔和,温其如玉,修孝友于闺门,执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坚不可得。尽我筋力,胝茧为疾。又叶音龠。《易林》桑华腐蠹,衣敝如络。女工不成,丝帛为玉。又叶音迂。《洞□颂》韫产宝玉,叶含耀明珠。《说文》王象三王之连,丨其贯也。〈注〉徐曰:王中画近上,王三画均。李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王也。《类篇》隶始加点,以别帝王字。《六书精蕴》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画相均,象连贯形。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加点于旁以别之。考证:(《尔雅·释天》时和谓之玉烛。)谨照原文时字上增四字。(《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间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谨照原文锡改鍚。(又虫名。《尔雅·释虫》玉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谨按尔雅原文作王蛈蜴,误引入玉字下。谨将又虫名三字省去。以尔雅释虫至呼蛈蜴二十六字移入下条王字注又虫名下。

东:《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德红切《集韵》《韵会》都笼切,□音蝀。《说文》动也。阳气动,于时为春。《书·尧典》平秩东作。《孔传》岁起於东,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记·历书》日起於东,月起於西。《郑樵·通志》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诗·大雅》东有启明。又《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又姓。《圣贤羣辅录》舜友东不訾。又叶当经切,音丁。《诗·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又叶都郞切,音当。《杨泉·蚕赋》粤召仆夫,筑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东。○按《说文》东自为部,今倂入。

墙:《巳集中·爿字部》《唐韵》才良切《广韵》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慈良切,□音嫱。《说文》本作墙。垣蔽也。从□爿声。《尔雅·释宫》墙谓之墉。《书·五子之歌》峻宇雕墙。《诗·鄘风》墙有茨。〈传〉墙,所以防非常。又《礼·檀弓》周人墙置翣。〈注〉柳衣也。《仪礼·既夕》巾奠乃墙。〈注〉墙,设柩也。又《论语》萧墙之内。〈注〉郑曰:萧肃也。墙屛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屛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又《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圜墙,狱也。又复姓。《左传·襄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注〉惠墙,氏。伊戾名。《释文》墙或作啬,音樯。又《广韵》同廧。《谷梁传·成三年》晋却克,卫孙良夫伐墙咎如。又《左传》作廧。又通作嫱。《前汉·匈奴传》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说文》籀文作□。《广韵》俗作墙。考证:(《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园墙,狱也。)谨照原文园改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