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éng shēng má zhōng,bù fú zì zhí
成语简拼
PSMZBFZZ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成语用法

作定语、分句;指环境对人的影响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劳翰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成语造句

(1)波波不会写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最后一个字。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几个大字。

(3)头铺初级中学的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4)维峻大哥哥给朵珊和钰函讲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典故。

(5)小丁写不出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拼音。

(6)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7)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劳翰墨。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8)在去抚顺市东洲区教师进修学校附中的火车上,正卿大哥哥给垂穗和一炀讲述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分字解释

蓬:péng 1、<名>蓬草,又叫飞蓬、蓬蒿。《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又] 比喻远方的友人。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2、<形>蓬松;散乱。庾信《竹杖赋》:『子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3、<名>莲蓬。《芙蕖》:『乃复蒂下生蓬。』[蓬户] 编蓬为门,比喻贫陋之室。[蓬颗] 长蓬草的土块,也指坟墓。[蓬心] 肤浅之见,常用作谦辞。

生:shēng 1、<动>草木生长。《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动>出生;诞生。《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动>生育;养育。《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孙又生子。』4、<动>产生;发生。《劝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5、<动>生存;活着。《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一年得生还。』[又] 〈名〉活着的人。《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又] 〈动使动〉使……活。《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6、<名>生存期间;一坐。《归去来兮辞》:『感吾生之行休。』7、<名>生命。《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8、<名>生计;生活。《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9、<形>没有加工煮烧的;不熟。《鸿门宴》:『则与一生彘户。』10、<名>读书人。《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11、〈副〉最;甚。《窦娥冤》:『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12、〈名〉通『性』天性;禀赋。《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麻:má 1、<名>麻类植物。也指麻类植物的纤维。《管子·牧民》:『养桑麻,育六畜。』2、<名>麻布丧服。[引] <动>穿麻布丧服。《礼记·杂记》:『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3、<形>繁多而杂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4、<名>面部痘瘢。《聊斋志异·吕无病》:『衣服朴洁,而微黑多麻。』5、<动>麻醉。《智取生辰纲》:『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中:zhōng 1、<名>内;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2、<名>中间;内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3、<形>半;一半。《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4、<形>中等;不高,不低。《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5、<名>内心。《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6、<名>中国。《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zhòng 1、<动>符合。《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动>射中。《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3、<动>击中。《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4、<动>考中。《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5、<动>猜中。《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6、<动>中伤。《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中肠] 内心。[中人] (1)平常人。(2)朝中公卿大臣。(3)指宦官;太监。(4)宫女。[中节] 适度。[中式] (1)科举考试被录取。(2)符合规格。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扶:fú 1、<动>搀扶;扶持。《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动>扶着;拄着。《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3、<动>帮助;援助。《战国策·宋卫策》:『扶梁伐赵。』4、<介>沿着。《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5、<动>抱,带。《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6、<量>古代长度单位,四寸为扶。《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扶光] 扶桑之光,日光。[扶桑] (1)神话传说中的海外大树木。(2)传说中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按方向,位置约相当于日本,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扶疏] 枝叶茂盛的样子。[扶翼] (1)扶持。(2)辅佐。

自:zǐ 1、<代>自己。《孙膑减灶》:『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2、<副>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3、<代>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4、<副>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5、<副>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6、<介>从;由。《察今》:『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7、<介>在;自从。《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8、<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9、<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10、<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自好] 自洁其身。[自谴] 自己排谴忧虑。[自修] 自我修养。自然而此治。[自许]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自引] (1)自己辞去官职。(2)自杀。[自用]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直:zhí 1、<形>不弯曲。《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形>正直。《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3、<形>正确。《<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4、<形>笔直地。《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千百成峰。』5、<形>纵的;竖的。《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6、<动>遇到。《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7、<名>通『值』,价值。《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8、<动>通『值』,值班。《晋书·庾珉传》:『珉为侍中,直于省内。』9、<副>仅仅;只是。《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0、<副>径直;一直。《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11、<副>竟然;却。《论积贮疏》:『可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12、<副>简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13、<介>当。《垓下之战》:『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裰] 和尚、道士穿的大领长袍。

蓬:《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正韵》薄红切《集韵》《韵会》蒲蒙切,□音髼。《诗·召南》彼茁者蓬。《荀子·劝学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礼·内则注》蓬,御乱之草。又《诗·卫风》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注〉乱也。又《诗·小雅》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传〉盛貌。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妖星,一曰蓬星。又州名。《广韵》周割巴州之伏虞郡立蓬州,因蓬山而名之。又姓。《正字通》汉蓬球,北海人。又《韵补》叶皮江切,音龎。《东方朔·七谏》灭规矩而不固兮,背绳墨之正方。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於秋蓬。又《字汇补》蒲贡切,菶去声。草水盛貌。《集韵》籀文作□。

生:《午集上·生字部》《唐韵》所庚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庚切,□音甥。《说文》进也。《玉篇》起也。《庄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衆[音zhòng]害生。〈注〉生,起也。又《玉篇》产也。《博雅》人十月而生。《谷梁传·庄二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又出也。《易·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注〉生,犹动出也。又养也。《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驭其福。〈注〉生,犹养也。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左传·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训。又《韵会》死之对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汉·文帝纪》世咸嘉生而恶死。又造也。《公羊传·桓八年》遂者何,生事也。〈注〉生,犹造也。专事之词。又性也。《书·君□》惟民生厚,因物有迁。〈传〉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又《左传·僖二十七年》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疏〉怀生者,谓有怀之心。又《诗·卫风》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笺〉生,谓财业也。《前汉·高帝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又《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抟。〈注〉相犹择也,生谓无瑕蠹也。抟谓圜也。又不熟也。《史记·项羽纪》与一生彘肩。又语辞。《李白·戏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欧阳修诗》问向青州作麽生。又平生,畴昔也。《阮藉诗》平生少年时,赵李相经过。《杜甫诗》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又《正字通》凡事所从来曰生。宋高宗朝,孙楙入觐,尝论公生明。上问何以生公。曰:廉生公。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上称善。又所生,祖父也。《诗·小雅》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疏〉当早起夜卧,行之无辱汝所生之父祖也。又友生,朋友也。《诗·小雅》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又先生,师之称。诸生,弟子之称。《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史记·郦生传》高祖谓郦食其,以万户封生。〈注〉师古曰:生犹言先生。文颖曰:诸生也。又先生,父兄也。《论语》有酒食,先生馔。又《仪礼·士冠礼》遂以挚见於乡大夫乡先生。〈注〉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史记·五帝纪》荐绅先生难言之。又《诗·商颂》以保我后生。《朱注》我后生,谓后嗣子孙也。又门生。《裴皡诗》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又苍生,民也。《晋书·谢安传》安石不出,其如苍生何。《张协亲诗》冲气扇九垠,苍生衍四垂。又《前汉·郊祀志》故神降之嘉生。〈注〉师古曰:嘉生谓衆[音zhòng]瑞。又《楚语》滞则不震,生乃不殖。〈注〉生,人物也。又水名。《山海经》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注〉即奢延水也。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又姓。《正字通》汉生临,明生甫申。又微生,浩生,俱复姓。又与牲同。《前汉·昭帝纪》令破乌桓。斩虏获生有功。〈注〉获生口也。又与狌同。《汲冢周书》郭都生生。又《广韵》《正韵》所敬切《集韵》《韵会》所庆切,□音貹。产也。《字汇》俗谓鸡生卵。又《集韵》《韵会》□所景切,音眚。育也。《论语注》四乳生八子。《陆德明·音义》生,所幸反。又如字。又《正韵》息正切,音性。《周礼·地官·司徒》以土会之灋,辨五土之物生。〈注〉杜子春读为性。又《韵补》叶师庄切,音商。《傅毅·舞赋》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又叶桑经切,音星。《诗·小雅》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叶宁平。《东方朔·七谏》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又叶尸连切,音羶。《黄庭经》内养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反魄道自然。考证:(《韩愈·进学解》诸生弟子事先生於兹有年矣。)谨按原文无诸生弟子句。今改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

麻:《亥集下·麻字部》《唐韵》《集韵》莫遐切《韵会》《正韵》谟加切,□音蟆。《玉篇》枲属也。皮绩为布,子可食。《尔雅·释草》枲麻。〈疏〉麻,一名枲。禹贡青州云:厥贡岱畎丝枲是也。《礼·内则》女子执麻枲学女事,以共衣服。又大麻有实者名苴,无实者名枲。《本草》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为苴麻,茡麻。又荨麻。荨本作□。见《本草图经》。又《诗·豳风》禾麻菽麦。《礼·月令》食麻与犬。《黄帝素问》麻麦稷黍豆,为五谷。《正字通》麻,即油麻。又胡麻。《尔雅翼》胡麻,一名巨胜。《正字通》言其大而胜,即今黑芝麻也。又疏麻。《楚辞·九歌》折疏麻兮瑶华。〈注〉疏麻,神麻也。又升麻、天麻,皆药名。又乐器。鼗鼓名。《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注〉麻者,音槪而长也。又固麻。《南史·百济传》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又《山海经》有寿麻国。又地名。《左传·成十三年》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注〉秦地。又《后汉·盖延传》南伐刘永,进取麻乡。〈注〉麻乡,县名。又姓。《风俗通》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达,注论语。又朝廷纶命曰麻。《翰林志》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又《韵补》叶谟婆切。《诗·齐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又叶眉波切,音摩。《潘岳·河阳诗》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丛麻。黔黎竟何常,政在成民和。《六书正伪》从□,音派,麻片也。从广人在屋下,治麻之意。俗作麻,从木,非。

中:《子集上·丨字部》《唐韵》陟弓切《集韵》《韵会》《正韵》陟隆切,□音忠。《书·大禹谟》允执厥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伪,而敎之中。《左传·成十三年》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传·文元年》举正於中,民则不惑。〈注〉举中气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又《前汉·律正志》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注〉洛为天地之中。《张衡·东京赋》宅中圆大。又正也。《礼·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礼·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注〉断民罪,使轻重得中也。又心也。《史记·韩安国传》深中宽厚。又内也。《易·坤卦》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又《老子·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辂传》鼓一中。〈注〉犹言鼓一半也。又成也。《礼·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注〉中,犹成也。燔[音fán]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又满也。《前汉·百官表》制中二千石。〈注〉谓满二千石也。《索隐》汉制,九卿已上,秩一岁,满二千石。又穿也。《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其茎。〈注〉谓穿之也。又盛算器。《礼·投壶》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注〉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圆圈,以盛算也。又《礼·深衣注》衣有表者,谓之中衣。与衷通。又俚语。以不可为不中。《萧参希通录》引左传成公二年,无能为役。杜预注:不中为之役使。又《礼·乡饮酒义》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又姓。汉少府卿中京。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垒,中野,皆复姓。又《广韵》《集韵》《韵会》□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记·周本纪》养由基去柳叶百步,射之,百发百中。又着其中曰中。《庄子·达生篇》中身当心则为病,犹医书中风,中暑是也。又要也。《周礼·春官》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注〉谓治职簿书之要也。又应也。《礼·月令》律中大簇。〈注〉中犹应也。又合也。《左传·定元年》季孙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尝不中吾志也。又《类篇》《正韵》□直衆[音zhòng]切。与仲通。《礼·月令》中吕,即仲吕,又读作得。《周礼·地官》师氏掌国中失之事。〈注〉故书中为得。陆德明云:中,杜音得。又《韵补》叶陟良切,音章。师古曰:古读中为章。《吴志·胡综传·黄龙大牙赋》四灵既布,黄龙处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又叶诸仍切,音征。《刘贡父·诗话》关中读中为□。《诗·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频。《班固·高祖泗水亭□》天期乗[音chéng]祚受爵汉中。叶下秦。古东韵与庚阳通。俗读中酒之中为去声。中与之中为平声。◎按《魏志·徐邈传》:邈为尚书郞,时禁酒。邈私饮沈醉,赵达问以曹事,曰中圣人。时谓酒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苏轼诗: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时复一中之。则中酒之中,亦可读平声。《通监》:周宣王成中与之名,注:当也。杜诗:今朝汉社稷,新数中与年。则中与之中亦可读去声。考证:(《班固·东都赋》宅中圆大。)谨照原书改张衡东京赋。(《周礼·春官·司刺》以刺宥三法,求民情,断民中。)谨照原文春官改秋官。以刺宥三法求民情,改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易·坤卦》黄裳元吉,美在中也。)谨照原文美在中也改文在中也。(《左传·定元年》季孙曰:子家亟言於我,未尝不中吾志也。)谨照原文子家下增子字。(《周礼·天官》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谨照原书天官改春官。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扶:《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防无切《集韵》《韵会》冯无切《正韵》逢夫切,□音符。《说文》佐也。一曰相也。《扬子·方言》护也。《郭璞注》扶挟将护。《论语》颠而不扶。《前汉·高祖纪》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注〉以义自助也。又缘也。《晋语》侏儒扶卢。又州名。扶州在陇右,唐属山南道。又泽名。《前汉·地理志扶柳县注》地有扶泽,泽中多柳。又姓。《前汉·艺文志》传鲁论语者,鲁扶卿。又《集韵》与芙通。扶蕖,荷也。又与□通。大风也。又《唐韵》甫无切《集韵》《韵会》风无切,□音夫。《礼·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注〉铺四指曰扶。通作肤。《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注〉侧手曰肤,按指曰寸。又幼小貌。《扬子·太□经》赤子扶扶。又《集韵》蓬逋切,音蒲。与匍同。手行也。《左传·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注〉伏,蒲北反。《礼·檀弓》诗云:扶服救之。《陆氏音义》作匍匐,音同。又《前汉·天文志》晷长为潦,短为旱,奢为扶。〈注〉郑氏曰:扶当为蟠,齐鲁之间声如酺酺,扶声近蟠,止不行也。晋灼曰:扶,附也,小臣附近君子之侧也。又叶房尤切,音浮。《陆云·答兄诗》昔我先公,爰造斯猷。今我六蔽,匪崇克扶。考证:(《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触石而出,扶寸而合。〈注〉侧手曰扶,按指曰寸。通作肤。)谨照原文两扶字□改肤。以通作肤三字移於公羊传之上。

自:《未集下·自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韵》从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疏〉自,由也。《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诗·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传〉自,从也。又《玉篇》率也。又《广韵》用也。《书·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传〉自,用也。《诗·周颂》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义》自彼者,近数昔日之辞。又自然,无勉强也。《世说新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又《集韵》己也。《正韵》躬亲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五音集韵》古文鼻字。注详部首。◎按说文作鼻本字。

直:《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除力切《集韵》逐力切,□音値。《说文》正见也。《博雅》正也。《玉篇》不曲也。《易·坤卦》直其正也。《书·洪范》王道正直。又准当也。《礼·投壶》马各直其算。《史记·平准书》以白鹿皮为皮币,直四十万。又《增韵》当也。《仪礼·士冠礼》主人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疏〉谓当堂上东序墙也。又伸也。《孟子》枉尺而直寻。又《玉篇》侍也。《晋书·羊祜传》悉统宿卫,入直殿中。又顺也。《诗·郑风》洵直且侯。又犹宜也。《诗·魏风》爰得我直。又犹但也。《孟子》直不百步耳。又犹故也。《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尝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又埋枉曰直。《韩愈·王仲舒墓志》公知制诰友人得罪公,独为直其冤。又直来,无事而来也。《公羊传·庄二十七年》直来曰来。又《礼·月令》田事既毕,先定准直,农乃不惑。〈疏〉准谓轻重平均,直谓绳墨得中也。又骨直,谓强毅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工人》骨直以立。又语发声。《史记·龟筴传》神龟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正义曰》直,语发声也。又柄也。《礼·明堂位》玉豆雕篹。〈注〉篹,笾属,雕刻饰其直者也。〈疏〉雕镂其柄。又殖也。《扬子·太□经》直,东方也,春也。质而未有文也。〈注〉直之言殖也。万物甲始出殖立,未有枝叶也。又《扬子·方言》袒饰谓之直袊。〈注〉妇人初嫁所着上衣,直袊也。又《韵会小补》器直,曲尺也。梓人用之。又官名。《邓析子转辞篇》汤有司直之人。又《通典》汉时绣衣直指,即秦时御史大夫。又直人,邑名。《左传·昭二十三年》刘子取直人。又泉名。《公羊传·昭五年》直泉者何,涌泉也。又门名。《三辅黄图》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又姓。汉有直不疑。又《諡法》肇敏行成曰直。又《集韵》《韵会》直吏切《正韵》直意切,□音治。与値通。《史记·项羽纪》直夜溃围。〈注〉直,读曰値。当也。《索隐曰》古字例以直为値。《前汉·酷吏传》无直甯成之怒。《史记》作値。又物价曰直。《北史·齐景思王传》食鸡羹,何不还他价直也。又佣作得钱亦曰直。《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向使佣一夫於家,受若直,怠若事,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又叶直略切,音着。《乐府·焦仲卿妻诗》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又叶直六切,音逐。《楚辞·九章》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六书正伪》从□从十目。□,古隐字。十目所视,虽隐亦直。会意。俗作直,非。考证:(《扬子·方言》袒谓之直衿。〈注〉妇人初嫁所着上衣,直衿也。)谨照原文袒下增饰字。两衿字□改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