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力文

苦学力文,力:努力;文:著文。用功学习,努力写作。

苦学力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ǔ xué lì wén
成语简拼
KXLW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苦學力文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力:努力;文:著文。用功学习,努力写作。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成语「苦学力文」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涵涵写不出成语“苦学力文”,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苦学力文”几个大字。

(4)骏瑚哥哥给蕊婷和华珠讲解了“苦学力文”的故事。

(5)梅梅不会写成语“苦学力文”的最后一个字。

(6)水坪镇洛河中学的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苦学力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旧唐书·白居易传》:『即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

分字解释

学力

学力:[xuélì] 学问上的造诣,学问上达到的水平。

苦:kǔ 1、<形>(味道)苦;甘、甜的反面。《苦斋记》:『味苦而微辛。』2、<动>劳苦;辛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又] <名>辛劳艰苦的事。《班超告老归国》:『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3、<形>艰苦;困苦。《兵车行》:『况复秦兵而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4、<形>痛苦;悲苦。《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动>苦于;被……所苦。《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6、<动>愁苦;忧愁。《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7、<副>竭力;尽力。《谭嗣同》:『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苦手] 痛打。[苦言] 逆耳之言。[苦雨] 久下成灾之雨。[苦主] 被害人的家属。

学:xué 1、<动>学习。《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名>学问;知识。《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3、<名>学校。《送东阳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学宫] 学校。[学馆] (1)太学的学舍。(2)私塾。[学涉] 学识修养。

力:lì 1、<名>力气;气力。《齐桓晋文之事》:『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名>能力;力量。《信陵君窃符救赵》:『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3、<名>威力;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4、<名>武力。《项羽本纪赞》:『欲以力征经营天下。』5、<名>人力;劳力。《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6、<名>功劳。《五人墓碑记》:『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7、<动>尽力;用力。《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文:wén 1、<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2、<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3、<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5、<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7、<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8、<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9、<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10、<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苦:《申集上·草字部》《唐韵》康土切《集韵》《韵会》孔五切,□音□。《说文》大苦,苓也。《诗·唐风》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传〉苦,苦菜也。陆玑云:生田及山泽中,得霜甜脃而美。《谢灵运·山居赋》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又味也。《书·洪范》炎上作苦。《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又《集韵》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又患也。《前汉·贾谊传》非徒病肿,又苦□盭。又《类篇》急也。又《博雅》怅也。又《扬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为快,犹以臭为香,治为乱,反覆用之也。又去声。《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乗[音chéng]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又果五切,音古。恶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辨其苦良。〈注〉谓分别缣白之麤细。《齐语》辨其功苦。〈注〉功,牢也。苦,脃也。《史记·五帝纪》河濵器皆不苦窳。〈注〉苦,麤也。又音怙。地名。《史记·老庄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监,义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草作。

学:《寅集上·子字部》《唐韵》胡觉切《集韵》《韵会》《正韵》辖觉切,□音鷽。《说文》觉悟也,本作斆,篆作学。《增韵》受敎传业曰学。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诗·周颂》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书·说命》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礼·学记》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又学校,庠序总名。《礼·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又姓。见《姓苑》。又叶许既切,音戏。《前汉·匡张孔马叙传》乐安裒裒,古之文学。叶下司,司音细。又叶后敎切,音效。《傅毅·廸志诗》训我嘉务,惠我博学。叶上诰。《正字通》与斆别。○按《书·说命》惟斆学半。学与斆别。诸家泥经传,斆或作学,合学斆为一,非。今斆音效,而学校字但作学,互详攴部斆字注。

力:《子集下·力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林直切,陵入声。《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劲健之形。《增韵》筋,力气所任也。《礼·聘义》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又《曲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又《韵会》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孟子》圣人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又《韵会》物所胜亦曰力。《家语》善御马者均马力。《杜甫·张旭草书诗》溟涨与笔力。又勤也。《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前汉·司马迁传》力诵圣德。〈注〉师古曰:力,勤也。又《礼·坊记》食时不力珍。〈注〉力,犹务也。又《后汉·铫期传》身被三创,而战方力。〈注〉力,苦战也。又病甚曰力。《唐书·汲黯传》臣犬马病力。又为人役者曰力。《晋·陶潜·与子书》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又姓。《韵会》黄帝佐力牧之后。又《韵补》叶力蘖切,苓入声。《苏轼·香积寺诗》此峯独苍然,感荷祖佛力。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文:《卯集下·文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衆[音zhòng]彩,以成锦绣。合集衆[音zhòng]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亲,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又《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又《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又《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又眉贫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微匀切。《崔駰·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