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yīn dào shàng,yìng jiē bù xiá
成语注音
ㄕㄢ ㄧㄣ ㄉㄠˋ ㄕㄤˋ,ㄧㄥˋ ㄐㄧㄝ ㄅㄨˋ ㄒㄧㄚˊ
成语简拼
SYDSYJBX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比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这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受。▼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几个大字。

(2)黑山县黑山中学的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涓涓不会写成语“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最后一个字。

(4)吏民哥哥给文楠和衣衣讲解了“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故事。

(5)莉莉写不出成语“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拼音。

(6)这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受。见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分字解释

不暇

不暇:[bùxiá] 没有空闲,来不及。秦人不暇不哀。――唐·杜牧《阿房宫赋》。

阴道

阴道:女性或某些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管状。人的阴道在子宫颈的下方,膀胱和直肠的中间。

山阴

山阴:[shānyīn] 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应接

应接:[yìngjiē] (1)应酬,接待。热情应接。(2)应付。从容应接。(3)呼应。书法家讲究字的点画要互相应接。(4)照应。自相应接。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阴:yīn 1、<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形>昏暗。《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名>事物的影子。《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4、<形>阴冷;寒。《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5、<副>暗地里;秘密地。《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6、<名>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阴德] 暗中做好事。[阴权] 暗地谋划的策略。[阴事] 秘密之事。

道:dào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 <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7、<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8、<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1、<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2、<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14、<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道心] (1)犹言道德观念。(2)悟道之心。[道学] (1)道家的学说。(2)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道眼]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道义] (1)道德和义理。(2)道德和正义。[道艺] 学问与技能。

上:shàng 1、<名>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形>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名>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4、<形>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5、<动>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6、<副>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7、<动>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8、<动>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9、<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10、<动>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shǎng<名>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上足] (1)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2)指骏马。[上手] (1)技艺高超的人;高手。(2)先例;榜样。(3)先前经手的人。(4)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上头] (1)首位;第一。(2)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应:yīng 1、<副>应该。《口技》:『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动>许给。《孔雀东南飞》:『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yìng 1、<动>应答。《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2、<动>承诺。《孔雀东南飞》:『汝可去应之。』3、<形>适合。《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4、<动>应和。《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5、<动>应召;应征。《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动>对付;应付。《陈情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接:jiē 1、<动>接触;交接。《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动>连接;毗连。《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3、<动>接待;交际。《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4、<动>迎接。《宣和遗事·前集》:『笙箫细乐,却安排接驾。』5、<动>接应;援接。《游黄山记》:『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6、<动>达到。《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7、<动>承接。《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8、<动>捆绑;束缚。《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9、<动>对飞驰的东西迎面射击;射中。《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10、<动>标明。《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接之。』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暇:xiá 1、<名>空闲;闲暇。《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2、<动>有空闲;有时间精力。《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形>悠闲。《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暇豫] 悠闲逸乐。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阴:《戌集中·阜字部》与阴同。见《字汇补》□字注。(阴)(古文)霒侌□□□瘖《唐韵》《集韵》《韵会》於今切《正韵》於禽切,□音音。《说文》闇也。《释名》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玉篇》幽无形,深难测谓之阴。《易·坤卦》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礼·月令》百官静事毋□,以定晏阴之所成。又《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敎六宫。〈注〉阴礼,妇人之礼。又《内小臣》掌王之阴事阴令。又《地官·大司徒》以阴礼敎亲,则民不怨。〈注〉阴礼,谓男女之礼。又阴晴。《诗·邶风》曀曀其阴。〈又〉以阴以雨。又《说文》山之北也。《书·禹贡》南至于华阴。又《说文》水之南也。《前汉·地理志》河东郡汾阴县。〈注〉介山在南。又《玉篇》影也。《晋书·陶侃传》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又《正字通》□背曰阴。杨修解曹娥□阴八字。又《前汉·郊祀歌》灵之至,庆阴阴。〈注〉师古曰:言垂阴覆徧於下。又《玉篇》默也。《战国策》齐秦之交阴合。又《诗·秦风》阴靷鋈续。〈传〉阴,揜軓也。《释名》阴,荫也。横侧车前,以阴笒也。又地名。《左传·襄九年》济于阴阪侵郑。又《昭十九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又《二十二年》帅师军于阴。《前汉·地理志》南阳郡阴县。〈注〉即左传下阴也。又汉有两阴山县。《地理志》西河郡阴山,又桂阳郡阴山。又山名。《史记·秦始皇纪》自楡中□河以东,属之阴山。〈注〉徐广曰:在五原之北。又姓。《广韵》管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其后氏焉。○按史记褚少孙龟筴传:阴兢活之,与之俱亡。索隐曰:阴,姓。兢,名也。是商时即有阴姓矣。又左传僖十五年: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注:饴甥,食邑于阴。战国策有阴□、阴姬,疑即出於此。又昭二十四年,阴不佞,以温人南侵。疑阴亦姓也。又《正字通》男子势曰阴。《史记·吕不韦传》私求大阴人嫪毐为舍人。又《逸周书》墠上张赤帟阴羽。〈注〉阴,鹤也。《玉篇》今作阴。《五音集韵》俗作□。《字汇》俗作阥。《字汇补》亦作□阴□。又《集韵》乌含切,音庵。本作闇,治丧庐也。《论语》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又《集韵》《韵会》□於禁切,音荫。《集韵》瘗藏也。《礼·祭义》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注〉阴,读为依廕之廕。又《诗·大雅》既之阴女,反予来赫。〈笺〉覆阴也。《韵会小补》荫,通作阴。又《正字通》音饮。古医方有淡阴之疾,俗作淡饮。又叶於容切,音雍。《诗·豳风》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笺〉凌阴,冰室。《扬子·太□经》日飞悬阴,万物融融。又叶於虔切,音烟。《黄庭经》上有□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又《韵会小补》本作殷。浅黑色也。亦作阴。《诗·小雅·我马维駰传》阴白亲毛曰駰。阴,浅黑色也。(阴)考证:(《战国策》齐秦之处阴合。)谨照原文之处改之交。(《诗·秦风》阴靷鋈续。〈传〉阴,揜轨也。)谨照原文轨改軓。(《逸周书》墠上张赤奕阴羽。)谨照原文赤奕改赤帟。

道:《酉集下·辵字部》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衆[音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音chéng]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卫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上:《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又《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又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又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又上官,复姓。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上三千奏牍。又与尙通。《诗·魏风》上慎旃哉。《前汉·贾谊传》上亲,上齿,上贤,上贵。又《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又《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又叶时刃切,音慎。《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乗[音chéng]抟角势,超腾送崖上。又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考证:(《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电兮忽上。)谨照原文骑电改骑霓。忽上改南上。

应:《卯集上·心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於陵切,音膺。《说文》当也。从心□声。《徐曰》□,鹰字也。本作□,今作应。又料度辞也。《唐诗》应须,只应,皆是也。又《周语》其叔父实应且憎。〈注〉犹受也。又国名。《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又姓。出南顿,本周武王后。《左传·僖二十四年》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与四皓偕隐,曜独不出,八代孙应劭,集解汉书。又通作膺。《书·武成》诞膺天命。〈注〉当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於证切,音譍。《集韵》答也。《广韵》物相应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又乐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注》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乐书》应乐,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周礼·春官·小师》击应鼓。〈注〉鼙也。又天子之门曰应门。《诗·大雅》廼立应门。〈注〉正门也。又州名。鴈门地,唐置应州。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陆贾新语》事以类相从,声以音相应。◎按应字,向来经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声,误。

接:《卯集中·手字部》《唐韵》子叶切《集韵》《韵会》《正韵》即涉切,□音楫。《说文》交也。《广韵》合也,会也。《易·蒙卦》子克家,刚柔接也。〈疏〉阳居卦内,接待羣阴。又《晋卦》书日三接。《礼·表记》君子之接如水。〈疏〉如两水相交,寻合而已。又持也,受也,承也。《礼·曲礼》接下承弣。〈注〉接客手下也。《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又《增韵》接续也,连也。《礼·曲礼》堂上接武。〈注〉武,迹也。迹相接,谓每移足半蹑之。《前汉·西域传》乌秅国民接手饮。〈注〉自高山下谿□中饮水,故接连其手。又近也。《仪礼·聘礼》宾立接西塾。又捷也。《礼·曾子问》接祭而已矣。〈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又反接,谓反缚两手也。《前汉·□平传》樊哙受诏即反接。又姓。《史记·孟子荀卿传》接子,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集韵》或作擑。又《集韵》《韵会》《正韵》□疾叶切,音捷。《礼·内则》国君世子生,接以太牢。〈注〉接读为捷,胜也。谓食其母,使补虚强气也。又《荀子·大略篇》先事虑事谓之接。〈注〉接读为捷,速也。又测洽切,音锸。与扱同。《周礼·地官·廪人》大祭祀,则共其接盛。〈注〉接读为扱。扱以授春人舂之。〈疏〉颁扱与春人。又《集韵》色甲切,音霎。与翣同。《周礼·天官·缝人衣翣柳之材注》故书翣作接。又檄颊切,音协。与挟同。亦持也。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暇:《辰集上·日字部》《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音夏。《说文》闲也。《书·酒诰》不敢自暇自逸。〈传〉不敢自宽暇自逸豫。又《扬子·方言》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暇。〈注〉暇音贾。又与假同。《王粲·登楼赋》聊暇日以销忧。〈注〉暇,古雅反。或作假。又《韵补》叶后五切。《诗·小雅》迨我暇矣,饮此湑矣。《毛诗·古音考》暇音甫。又叶胡故切。《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