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表里

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山河表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hé biǎo lǐ
成语注音
ㄕㄢ ㄏㄜˊ ㄅㄧㄠˇ ㄌㄧˇ
成语简拼
SHBL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山河表裏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形势险要。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表里山河

成语接龙

1、山河表里→里丑捧心→心神不宁→宁缺勿滥→滥竽充数→数九寒冬→冬日夏云→云中仙鹤→鹤发松姿→姿意妄为→为人作嫁→嫁祸于人→人烟稠密→密云不雨→雨收云散→散马休牛→牛衣夜哭→哭哭啼啼→啼笑皆非→非亲非故→故作高深→深文曲折→折冲厌难→难弟难兄→兄弟怡怡

2、山河表里→里丑捧心→心雄万夫→夫妻反目→目注心凝→凝瞩不转→转日回天→天下莫敌→敌惠敌怨→怨天怨地→地北天南→南柯一梦→梦见周公→公耳忘私→私淑弟子→子为父隐→隐居求志→志骄意满→满腹狐疑→疑神疑鬼→鬼头滑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车驷马→马腹逃鞭

3、山河表里→里出外进→进退出处→处之夷然→然荻读书→书香世家→家烦宅乱→乱臣贼子→子虚乌有→有才无命→命途多舛→舛讹百出→出凡入胜→胜友如云→云净天空→空拳白手→手急眼快→快刀斩麻→麻木不仁→仁言利博→博闻强记→记问之学→学浅才疏→疏水箪瓢→瓢泼大雨

4、山河表里→里出外进→进退亡据→据高临下→下塞上聋→聋者之歌→歌功颂德→德輶如羽→羽扇纶巾→巾帼须眉→眉目如画→画符念咒→咒天骂地→地久天长→长驱直入→入国问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箪食→食甘寝安→安闲自在→在此一举→举止自若→若合符节→节上生枝

5、山河表里→里勾外连→连理分枝→枝叶相持→持危扶颠→颠扑不磨→磨砻浸灌→灌夫骂坐→坐无虚席→席上之珍→珍馐美馔→馔玉炊珠→珠圆玉洁→洁浊扬清→清静无为→为民父母→母慈子孝→孝悌忠信→信口开呵→呵壁问天→天下第一→一举三反→反水不收→收锣罢鼓→鼓角齐鸣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成语造句

(1)东海县横沟中学的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山河表里”。

(2)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山河表里”几个大字。

(3)小豆写不出成语“山河表里”的拼音。

(4)小画不会写成语“山河表里”的最后一个字。

(5)塬林哥哥给习芳和璐琪介绍了“山河表里”的成语典故。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7)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军队在嶲地背后驻扎,晋侯担心他们来偷袭晋国,听到童谣『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足谋。』晋侯更加担心了。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

分字解释

表里

表里:[biǎo-lǐ] (1)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互相为表里。与胥卒表里。(表里为奸,内外勾结。)――清·方苞《狱中杂记》。(2)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3)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明白了《五卅惨案》一案的表里。(4)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山河

山河:大山和大河,指国家或国家某一地区的土地:大好山河;锦绣山河。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河:hé 1、<名>特指黄河。《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又] 泛指河流。《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名>指银河。谢眺《赠西府同僚》:『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表:biǎo 1、<名>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2、<名>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3、<名>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4、<名>标记;标志。《察今》:『循表而夜涉。』[又] <动>作标记。《察今》:『使人先表澭水。』[又] <名>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5、<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里:lǐ 1、<名>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顾炎武《日知录》:『以县统乡,以乡统里。』2、<名>家乡;乡里;里巷。《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3、<量>长度单位,用于计算里程和面积,实际长度各朝代不等。《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名>衣服、被褥等的内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5、<名>里面;内部;当中。《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河:《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乎哥切《集韵》《韵会》《正韵》寒歌切,□音何。水名。《说文》水出敦煌塞外崑仑山,发源注海。《春秋·说题辞》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前汉·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潜行地下。南出於积石,为中国河云。《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尔雅·释水》河出崑仑,色白,所渠幷[同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又九河。《书·禹贡》九河既道。〈传〉九河,徒骇一,太史二,马颊三,覆釜四,胡苏五,□六,絜七,钩盘八,鬲津九。又三河,谓河南,河北,河东也。《后汉·光武纪》三河未澄,四关重扰。又《小学绀珠》以黄河,析支河,湟中河为三河。又两河,谓东河,西河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又州名。《广舆记》古西羌地,秦汉属陇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卫。又梗河。星名。《甘氏星经》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又银河,天河也。又《赵崇绚鸡肋》道家以目为银河。又酒器也。《乾□子》裴钧大宴有银河,受一斗。又淘河,鸟名。见《尔雅·释鸟注》。又姓,明河清,长沙人。□字从月从□作。考证:(两河,谓河南,河北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谨按尔雅注云自东河至西河,非谓河南河北。谨改河南河北为东河西河。

表:《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陂矫切《集韵》《韵会》《正韵》彼小切,□音□。《说文》表,上衣也。《玉篇》衣外也。又外也。《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又表异。《书·毕命》表厥宅里。〈传〉表异其宅里。又标也。《晋语》置茅蕝,设望表。〈注〉谓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又笺表。《释名》下言於上曰表。《蔡邕·独断》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又《韵会》杪也,末也。又表表,伟也。又地名。《晋书·地理志》表氏县,属酒泉郡。又姓。《通志·氏族略》表氏,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表贡。又《集韵》俾小切,音褾。义同。又□遥切,音飇。识也。又《韵补》博举切。《前汉·班固叙传》春秋之占,咎徵是举。告往知来,王事之表。

里:《酉集下·里字部》《广韵》良已切《集韵》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裏。《尔雅·释言》里,邑也。《诗·郑风》将仲子兮,无踰我里。〈传〉里,居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前汉·□法志》在壄曰庐,在邑曰里。《风俗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韵》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又忧也。《诗·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笺〉里,忧也。又姓。《左传·昭十七年》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注〉里析,郑大夫。又百里、相里,复姓。又地名。《左传·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注〉南里,郑地。又山名。《史记·封禅书注》高里山,在泰山下。又《五代史·附录》契丹所居曰枭罗个没里。〈注〉没里者,河也。又古夫称妻曰乡里。《南史·张彪传》我不忍令乡里落它处。《沈约·山阴柳家女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又《正韵》汉制:长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后世因谓外戚为戚里。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里为式,然后可以传衆[音zhòng]方。〈注〉里,读为已,声之误也。《释文》里,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