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米聚

山川米聚,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山川米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chuān mǐ jù
成语注音
ㄕㄢ ㄔㄨㄢ ㄇㄧˇ ㄐㄨˋ
成语简拼
SCMJ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山川米聚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山川米聚→聚精会神→神安气集→集腋成裘→裘弊金尽→尽其所长→长驾远驭→驭凤骖[音cān]鹤→鹤骨松姿→姿意妄为→为人说项→项庄舞剑→剑树刀山→山栖谷饮→饮水思源→源清流洁→洁身自好→好为事端→端本正源→源头活水→水性杨花→花团锦簇→簇锦团花→花辰月夕→夕寐宵兴

2、山川米聚→聚精会神→神藏鬼伏→伏虎降龙→龙骧麟振→振穷恤贫→贫贱骄人→人一己百→百口同声→声名烜赫→赫赫之光→光复旧物→物竞天择→择主而事→事倍功半→半上半下→下马冯妇→妇孺皆知→知易行难→难以为继→继继绳绳→绳趋尺步→步履维艰→艰苦卓绝→绝裙而去

3、山川米聚→聚精会神→神灭形消→消息盈冲→冲冠发怒→怒气冲冲→冲风破浪→浪迹天下→下笔成文→文人墨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里拐弯→弯腰捧腹→腹背之毛→毛发耸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爵袭紫→紫绶金章→章句之徒→徒劳无功→功成行满

4、山川米聚→聚精会神→神怒人怨→怨天尤人→人各有志→志得气盈→盈满之咎→咎由自取→取辖投井→井渫不食→食亲财黑→黑天摸地→地主之仪→仪表堂堂→堂皇正大→大头小尾→尾生抱柱→柱小倾大→大车以载→载歌载舞→舞文弄墨→墨守成法→法不阿贵→贵人多忘→忘恩背义

5、山川米聚→聚精会神→神融气泰→泰来否极→极口项斯→斯事体大→大显神通→通幽洞冥→冥思苦索→索隐行怪→怪诞诡奇→奇珍异玩→玩时愒日→日角偃月→月异日新→新愁旧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尾街头→头没杯案→案牍劳形→形输色授→授人口实→实与有力→力均势敌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清·洪昇《长生殿·神诉》:『俯视尘寰,山川米聚。』

成语造句

(1)安安不会写成语“山川米聚”的最后一个字。

(2)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山川米聚”几个大字。

(3)小惠写不出成语“山川米聚”的拼音。

(4)振彪哥哥给梦嘉和卫霞讲解了“山川米聚”的故事。

(5)正蓝旗第二中学的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山川米聚”。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分字解释

山川

山川:[shānchuān] 山岳、江河。祖国壮丽的山川。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川:chuān 1、<名>河流,水道。《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长歌行》:『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2、<名>平地,平原。《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川流] 1.比喻往来不息,盛行不衰。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2.比喻浸润、滋长。《礼记·中庸》:『小德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川气] 水面的雾气。[川游] 泅水渡河。

米:1、mǐ(1)稻米;大米。(2)泛指去掉壳或皮后的种子,多指可以吃的:小米;高梁米;花生米;菱角米。(3)姓。2、mǐ公制长度的主单位,一米分为一百厘米,合三市尺。旧称公尺或米突。

聚:jù 1、<名>村落;聚居点。《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2、<动>聚集;集合。《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衡击。』《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又] <动>征集。《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聚落] 村落,人们聚居之处。[聚讼] 众说纷争,是非难定。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川:《寅集中·巛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缘切,音穿。《释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尔雅·释水》湀辟流川。〈注〉通流。〈疏〉湀辟者,通流大川之别名也。〈又〉过辨回川。〈注〉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音zhòng]流注海曰川。《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传〉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又《禹贡》奠高山大川。〈传〉大川四渎。〈疏〉川之大者,莫大於渎。四渎,谓江,河,淮,汉也。《吕氏春秋》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关中记》泾、渭、灞、滻、鄷、镐、潦、潏,凡八川。《司马相如·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又三川,郡名。《史记·秦始皇纪》灭二周,置三川郡。《前汉·高祖纪》斩三川守李由。〈注〉应劭曰:今河南郡也。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又四川,省名。《韵会》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又口川。《周语》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诗》口川失自防。又川衡,官名。《周礼·地官》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又窍也。《山海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注〉川,窍也。又叶枢伦切,音春。《诗·大雅》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早魃为虐,如惔如焚。《前汉·叙传》昔在上圣,昭事百神。类帝禋宗,望秩山川。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势。)谨照原文势改埶。”

米:《未集上·米字部》《广韵》《正韵》莫礼切《集韵》《韵会》母礼切,□弥上声。《说文》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注〉穬颗粒也。十,其稃汇开而米见也。八八,米之形。《郑康成·诗笺》米之率,粝十,□九,□八,侍御七。《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注〉九谷六米。〈疏〉九谷六米者,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又姓。唐有米嘉荣。又学名。《礼·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又《本草》蛇牀,一名蛇米。《广东新语》薏苡,一名□米,亦曰薏珠子。又《日本土风记》倭国十二支之巳曰米。考证:(《周礼·地官》舍人掌粟米之出入。)谨照原文粟米改米粟。

聚:《未集中·耳字部》《唐韵》《正韵》慈庾切《集韵》《韵会》在庾切,□徐上声。《说文》会也。《易·乾卦》君子学以聚之。《礼·檀弓》聚国族於斯。《前汉·高帝纪》五星聚于东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於衆[音zhòng]心之所聚。〈注〉聚谓所同归凑也。又《玉篇》敛也。《礼·乐记》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周礼·地官·稍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疏〉聚是县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又居也,邑落也。《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注〉聚谓村落也。又《秦本纪》幷[同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注〉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聚。《前汉·平帝纪》乡曰庠,聚曰序。〈注〉张晏曰:聚,邑落名也。师古曰:聚,小于乡。又积也。《礼·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又《管子·正篇》会民所聚曰道。〈注〉聚谓衆[音zhòng]所宜。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注〉聚,具也。又《左传·庄二十五年》城聚。〈注〉晋邑。又《唐韵》才句切《集韵》从遇切《正韵》族遇切,□音□。义同。又音娵。《史记·正书》月名毕聚。日得甲子。索隐读。又与骤同。《周礼·天官·兽医注》趋聚之节。《释文》聚,本一作骤。又《韵补》叶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赋》毛羣内阗,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考证:(《礼·月令》孟冬之月,命司徒循行积聚。)谨照原文司徒改有司。(《班固·西都赋》毛羣肉阗,飞羽上覆。)谨照原文肉阗改内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