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交泰

三阳交泰,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阳开泰』。

三阳交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yáng jiāo tai
成语简拼
SYJT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
三陽交泰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阳开泰』。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三阳开泰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2)…『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曰: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造句

(1)卞姐姐给童童和画画讲述了“三阳交泰”的历史故事。

(2)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三阳交泰”几个大字。

(3)小都写不出成语“三阳交泰”的拼音。

(4)小琅不会写成语“三阳交泰”的最后一个字。

(5)秀州中学分校的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阳交泰”。

(6)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7)在前往大垌初中的火车上,菡馨大哥哥给婧嘉和菡韵讲了『三阳交泰』的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分字解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阳:yáng 1、<名>太阳;阳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暴以秋阳,威以夏日。』2、<名>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形>温暖。《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4、<动>装作;假装。《记王忠隶公翱事》:『皆阳应曰:「诺」。』5、<名>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交:jiāo 1、<动>交叉;交错。《鸿门宴》:『交戟之士欲止不内。』2、<副>交互;交相。《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3、<动>交换;互换。《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4、<动>交接;交合。《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5、<动>结交;交往。《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6、<名>交情;交谊。《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刭之交。』7、<名>同盟;盟约。《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8、<名>时间或空间的交接处。《左传·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9、<动>接受。《水浒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10、<副>全;都。《报刘一丈书》:『闻者亦心计交赞之。』11、<名>交州的省称。《孔雀东南飞》:『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交和] (1)互相和好,和合。(2)两军对垒。[交交] (1)象声词,鸟鸣声。(2)鸟飞来飞去的样子。(3)交加错杂的样子。[交通] (1)空间上的彼此通达。(2)交往;交游。(3)暗中勾结。(4)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交游] (1)交际;交往。(2)有交往的朋友。[交子] 宋代发行的纸币。这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泰:tài 1、<名>《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天地相交、通顺,与『否』相对,表示亨通、幸运等。《孔雀东南飞》:『先嫁得府史,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2、<形>大方;不吝啬。《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才欲泰。』3、<形>骄纵;奢侈。《叔向贺贫》:『及恒子,骄泰奢侈。』4、<形>大。《汉书·食货志》:『收泰半之赋。』5、<形>通『太』。最;极。《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又] 过分;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泰山北斗] 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云。』后用以比喻某一方面负有名望为当世所敬仰的人。亦作『泰斗』、『山斗』。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阳:《戌集中·阜字部》与阳同。见《字汇补》□字注。(阳)(古文)《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羊。《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说文》高明也。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曦。〈传〉阳,日也。《左传·文四年》天子当阳。《礼·祭义》殷人祭其阳。〈注〉阳谓日中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又《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又《玉篇》双也。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又《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又五月五日曰端阳,九月九日曰重阳,见《月令广义》。又《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诗·大雅》度其夕阳。〈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水北也。《诗·大雅》在洽之阳。《谷梁传·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又《释名》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又《诗·豳风》我朱孔阳。〈传〉阳,明也。又《玉篇》清也。又《诗·周颂》龙旗阳阳。〈传〉阳阳,言有文章也。又《诗·王风》君子阳阳。〈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敎让,则民不争。〈注〉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又国名。《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战国策》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注〉博物志,晋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又《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又县名。《史记·高祖纪》西过高阳。〈注〉属□留。又关名。《前汉·西域传》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又《左传·昭二十四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又阳城,山名。汉为县,属颍川郡。又古帝号。《史记·五帝纪》帝颛顼高阳氏。又《释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又《玉篇》伤也。又《庄子·达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注〉泆阳,鬼名。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树能人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为之,名曰云阳。又昌阳,菖蒲别名。《韩愈·进学解》昌阳引年。又姓。《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阳子骖[音cān]乗[音chéng]。〈注〉古仙人阳陵。《广韵》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后裔因邑命氏。又汉复姓,有二十二氏:欧阳、高阳、青阳、孙阳、子阳、周阳、泾阳、偪阳、梗阳、戏阳、鲑阳、叶阳、陵阳、鲜阳、栎阳、濮阳、太阳、老阳、安阳、成阳、朱阳、索阳。又通作扬。《礼·玉藻》盛气颠实扬休。〈注〉颠,读为阗。扬,读为阳。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体物也。《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又与佯同。《礼·檀弓》阳若善之。《前汉·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又音肠。《尔雅·释诂》阳,予也。〈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疏〉汉书艺文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释文》阳,音肠。《五音集韵》俗作□。《字汇》俗作阦。《字汇补》亦作□阳氜。

交:《子集上·亠字部》《广韵》古肴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肴切,□音郊。《小尔雅》俱也。《广韵》共也,合也。《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又友也。《易·系辞》上交不谄,下交不凟。《礼·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又交交,鸟飞貌。《诗·秦风》交交黄鸟。又交加,参错也。《前汉·刘向传》章交公车。又州名,南越地,汉置交州。《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传》南交,南方交趾地。又衣领也。《扬子·方言》衿谓之交。又同蛟。《前汉·高帝纪》则见交龙於上。《史记》作蛟。又同鵁。《司马相如·上林赋》交精旋目。即鵁鶄。考证:(《扬子·方言》衿之谓交。)谨照原文改衿谓之交。

泰:《巳集上·水字部》(古文)夳《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太。《说文》滑也。又大也。《前汉·郊祀歌》扬金光,横泰河。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又甚也。《诗·小雅》昊天泰怃。又宽也,安也。《论语》君子泰而不骄。又侈也。《晋语》恃其富宠以泰於国。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陵泰丘。又风名。《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注〉西风成物,物丰泰也。又山名。《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又有小泰山,在朱虚县,汶水所出。又州名。本晋海陵郡,今属扬州府。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属济南府。俱见《广舆记》。又泽名。《山海经》瀤泽之水,东北流,注于泰泽。又社名。《蔡邕·独断》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又尊名。《礼·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又《韵补》叶他计切,音替。《曹植·七启》元化参神,与灵合契。惠泽播於黎苗,威灵镇乎无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齐泰。《说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考证:(有小泰山,在朱虚县,汝水所出。)谨按前汶字注引水经汶水出朱虚县泰山。道元注汶水出县东西峿山,山在小泰山东。据此汝字谨改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