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成语注音
ㄙㄢ ㄍㄤ ㄨˇ ㄔㄤˊ
成语正音
常,不能读作『cánɡ』。
成语简拼
SGWC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三綱五常
成语辨形
纲,不能写作『刚』。
成语英文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

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2)…归来,在白鹿原掀起了一场风暴。那些议论黑娃的三纲五常的白嘉轩鹿子霖田福贤以及一切或穷或富的庄稼人,全…——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3)…『这人早都从我眼里刮出去了。我早都不说这人的三纲五常了,不值得说。』白嘉轩却说:『你看看这人,当着田…——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成语造句

(1)成语「三纲五常」是一个联合式成语。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三纲五常”几个大字。

(3)蛋蛋写不出成语“三纲五常”,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

(4)栋阿姨给小丫和他的同学讲述了“三纲五常”的历史故事。

(5)建建不会写成语“三纲五常”的最后一个字。

(6)儒术是教化的原则,儒家伦理中的三纲五常是教化的核心内容。

(7)四门子中学的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纲五常”。

(8)这股浪潮不只是对其时代正陶醉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男性世界的冲击;

(9)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社会基础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团体,则其必然以家庭为纽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10)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点,熔解在戏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11)这世界,有三纲五常的理学家,也有刀光剑影的江湖豪侠。

(12)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见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13)在这些亲、师、友、妇等三纲五常摄影之外,有一副对、一幅画,落的都是辛楣的款。

(14)我等凡俗,哪里觉悟,但闻得师父们度化众生,往往说是三纲五常,平日浅近道理,又能驱邪缚魅,拯患息灾。

(15)虽然还未被提升到整个社会必须要奉为圭臬的程度,但儒家学子自小学习论语,对三纲五常的理解可谓铭刻在骨。

(16)我们看到,因果报应思想、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点,熔解在戏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17)那些议论黑娃的三纲五常的白嘉轩鹿子霖田福贤以及一切或穷或富的庄稼人,全部对他刮目相看,用土着们习惯的话说:瞪起了眼睛。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分字解释

五常

五常:[wǔcháng] (1)指仁、义、礼、智、信。(2)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纲:gāng 1、<名>鱼网上的总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引网之纲。』[引] 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北史·源贺传》:『为政贵当举纲。』成语有『纲举目张』。2、<名>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3、<名>法纪;秩序。[纲常] 三纲五常的简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为三纲;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宋史·叶味道传》:『正纲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纲维] (1)法纪。《报任安书》:『不以此时引纲,尽思虑。』(2)维护。《三国志·魏书·刘放传》:『宣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王室。』(3)寺庙中管理事务僧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相传其诗纲每日报竹平安。』

五:1、wǔ数目,四加一后所得。2、wǔ我国民族音乐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常:cháng 1、<形>永久的;固定的。《师说》:『圣人无常师。』《促织》:『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2、<名>规律;准则。《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形>平常;普通。《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采草药》:『盖常理也。』4、<名>平日;平时。《张衡传》:『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5、<副>经常;常常。《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信陵君窃符救赵》:『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6、<量>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7、通『尝』。曾;曾经。《史记·留侯世家》:『项伯常杀人,从良匿。』(良:张良。)[常典] 1.常例,正常的法度。2.经典。[常流] 1.长河。常,通『长』。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宁赴常而葬乎江鱼腹中耳。』2.河流的正道。《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蛟龙骋兮方远游。』3.平庸之辈。《晋书·习凿齿传》:『琐琐常,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常式] 1.固定的制度。《管子·君臣下》:『国有常,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2.典范;法式;常规。《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常侍] 经常侍从君主的官员,秦汉有中常侍,魏晋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纲:《未集中·糸字部》《广韵》古郞切《集韵》《韵会》居郞切,□音冈。《说文》维紘绳也。《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诗·大雅》纲纪四方。〈传〉张之为纲。〈疏〉纲者,纲之大绳。又《仪礼·乡射礼》乃张侯下纲。〈注〉纲,持舌绳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梓人为侯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绢寸焉。〈注〉纲,所以系侯於植者也。又《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梓人为侯上纲与下纲,出舌寻,□寸焉。)谨照原文□寸改绢寸。

五:《子集上·二字部》《唐韵》《韵会》疑古切《集韵》《正韵》阮古切,□音午。《增韵》中数也。《易·系辞》天数五,地数五。《书·武成》列爵惟五。《诗·鄘风》良马五之。又格五。《后汉·梁冀传》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注〉行棊相塞谓之簺,簺有四采,簺白乗[音chéng]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又《辛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又十五夜曰三五。《谢灵运诗》期在三五夕。《崔曙诗》秒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又姓。汉五京。又第五,五鹿,皆复姓。崔曙《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常:《寅集中·巾字部》《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音裳。《玉篇》恒也。《正韵》久也。《易·坤卦》后得主而有常。《系辞》动静有常。《诗·周颂》□常于时夏。〈笺〉谓□久长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传》谓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书·舜典慎徽五典传》五典,五常之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传》五品,谓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兑为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诗·鲁颂》居常与许。〈传〉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书·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汉·地理志》常山郡。〈注〉恒山在西,避汉文帝讳,故改曰常山。又水名。《史记·夏本纪》常卫既从。〈注〉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书·禹贡》作恒。又旗名。《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为常。〈又〉王建大常。《释名》日月为常。谓画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又常服。《诗·小雅》载是常服。〈传〉日月为常服,戎服也。又《广韵》倍寻曰常。又车戟名。《释名》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故曰常也。又木名。《尔雅·释木》常棣。〈注〉关西棣树,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又姓。《广韵》出河内。《前汉·常惠传》惠,太原人,甘露中为右将军。又与裳同。《说文》下帬也。《徐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考证:(《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为常。〈又〉王建太常。)谨照原文旗改旗太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