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行星运动Earth’sPlanetaryMotions

浏览

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绕地轴在赤道上以1100公里/小时多的速度自转,同时又以106,000公里/小时的速度绕太阳公转。这些运动在地球上就产生了白昼和黑夜以及一年四季这种形式的周而复始的变化。

  地球每24小时绕地轴自转一整圈,即360°,便产生了白昼和黑夜。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另一半沉浸在黑夜里,随着地球自西向东的旋转,太阳每天都在东方首先出现,始终是东升西落。

  地球的自转轴偏离地球轨道面的垂线231°,因此它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61°。地轴的这个倾角就造成白昼和黑夜的长度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由于地球倾斜,日光分布不均匀,造成偏向太阳的半球昼长夜短,偏离太阳的半球则昼短夜长。白昼和黑夜的长度逐渐改变,在夏至(6月21或22)这天,地球的北极恰好和太阳成231°交角,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在南半球则是一年.

  地球的行星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保持固定的倾斜方向而产生季节变化,地球自转使指向太阳的极点交替地改变。随着地球在其轨道上的运动,6月21日北极圈的昼长达24小时,而12月21日,北极圈则几乎完全沉浸在黑夜里。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在夏至时,白昼的长度从赤道上的12小时增加到北极圈的几个星期。在地球的北极,“白昼”竟长达六个月。冬至(12月21或22),北半球的白昼最短,这时北极刚好偏离太阳231°。

  每年有两天,在夏至和冬至点之间的中点上,地轴和地球轨道面垂直,太阳射线达到赤道南北的距离正好相等。这种情况发生在3月21或22和9月22或23。这两天称为春分或秋分,统称二分点,表示白昼和黑夜的长度相等,在整个地球上都是如此。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作摇摇摆摆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之为岁差,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运动过程;要经26000年地轴才能转完一周。岁差运动是顺时针进行的,它主要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引起。在作岁差运动的时候,地轴的位置改变,引起二分点和二至点的时间逐渐移动。但是,变化速率极慢,地轴要倾斜到相反的位置上需要13000年,那时夏至和冬至的时间就反过来了。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再加上地球与其轨道平面始终成231°的倾角,这就产生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当北半球上每天接受较大部分太阳射线的时候,温暖的天气就在北半球降临了。这种暖和的趋势是从春分点(3月21日或22日)之后开始的,因为从春分到秋分(9月22或23),北半球是昼长夜短。夏季则是由于白昼较长和阳光的强烈照射引起,这时大部分太阳光几乎是直射地球。在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却在过冬。从秋分起季节形式发生变化。秋分以后,南半球的白昼比12小时长,北半球上的阳光变成了较弱的斜射光。在冬至时,南半球上正是白昼最长的时候。随着季节变化周期的完成,这种情况逐渐改变,北半球又换上了明媚的春天。

  季节的变化并不是地球离太阳远近的反映。因为地球的轨道不是圆形,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地球距太阳最近的时间大约在1月1日,而地球距太阳最远的时间大约是7月1日。但是,在一次公转时间内,地球距太阳距离的最大差值只有5百万公里,而地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却大约为1亿5千万公里。因此,控制地球上季节变化的是阳光的直射与否和白昼的总时间如何,而不是地球距太阳的远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