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宁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5味。
更年宁的基本资料
更年宁(现代标准)名称更年宁
拼音Gengnian Ning
成份柴胡、黄芩、白芍、墨旱莲、人参、党参、郁金、香附(醋炙)、当归、薄荷、川芎、玄参、王不留行(炒)、女贞子(酒炙)。辅料为蜂蜜。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水蜜丸;气微香,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益气养血,健脾安神。用于绝经前后引起的心悸气短,烦燥易怒,眩晕失眠,阵热汗出,胸乳胀痛,月经紊乱。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4~8克,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3次。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少进油腻。2、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3、月经紊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4、心悸气短症状明显,应去医院诊治。5、服药4周症状无改善,应到医院诊治。6、按用法用量服用,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7、感冒时不宜服用本药。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部标六册
更年宁心胶囊(现代标准)名称更年宁心胶囊
拼音geng nian ning xin jiao nang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安神除烦。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症见: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规格每粒装0、5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禁忌阳虚体质者忌用。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少进油腻。2、不宜与感冒药同时服用。3、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及脾胃虚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应到医院诊治。5、按用法用量服用,如超量或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6、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并向医师咨询。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国药标准WS-238(Z-033)-2000
更年宁相关中药材
1、王不留行别名不留行,王不流行,禁宫花,剪金花,金剪刀草,金盏银台,麦蓝子,留行子,奶米,王牡牛,大麦牛,王不留,剪金子。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四、五月麦熟时采收(东北地区在秋季)。割取全草,晒干,使果实自然开裂,然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麦田中最为普遍。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区都有分布。
性状干燥种子,近球形,径约2毫米。幼嫩时白色,继变橘红色,最后呈黑色而有光泽,表面布有颗粒状突起,种脐近圆形,下陷,其周围的颗粒状突起较细,种脐的一侧有一带形凹沟,沟内的颗粒状突起呈纵行排列;胚乳乳白色。质坚硬。气无,味淡。以干燥、子粒均匀、充实饱满;色乌黑、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此外,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江苏、浙江、扛西、吉林、新疆等地亦产。以河北产量为最大。王不留行的药用部分,《本草》记载,多系全草与种子并用,而目前则用种子。但在商品中,有时易混入豆科野豌豆属植物的种子,主要的如硬毛果野豌豆、窄叶野豌豆的种子,应予区别。
功能主治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难产,血淋,痈肿,金疮出血。通经下乳:用于经闭及乳汁不下。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如乳汁少之虚证,则需配用补益气血之药。活血消肿:用于瘀血肿块及疮痈肿毒。①《本经》:“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②《别录》:“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难产”③《药性论》:“治风毒,通血脉”④《日华子本草》:“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⑤《珍珠囊》:“妳子导引,利疮疡,主治痢”⑥《纲目》:“利小便”⑦《本草从新》:“治疔疮”
备注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所以叫“王不留行”,但流血不止者,它又可以止血。在妇科,王不留行又是发乳的良药,常与穿山甲同用,俗谚有“穿出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的说法,可见本品通乳汁的作用是很显着的。
2、墨旱莲别名旱莲草,水旱莲,莲子草,白花蟛蜞草,墨斗草,野向日葵,墨菜,黑墨草,墨汁草,墨水草,乌心草,金陵草,旱莲草,旱莲子,白旱莲,猢孙头,莲草,墨烟草,猪牙草,白花草,白花蟛蜞菊,墨记菜,野水凤仙,摘头乌,滴落乌,水风仙草,黑头草,古城墨,水旱蓬,冰冻草,节节乌,跳鱼草,假日头花仔,旱莲蓬,白田乌草,墨草,摘落乌,水葵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田野、路边、溪边及阴湿地上。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圆柱形,长约30厘米,直径约3毫米:绿褐色或带紫红色,有纵棱。叶片卷曲,皱缩或破碎,绿褐色。茎顶带有头状花序,多已结实,果实很多,呈黑色颗粒状。浸水后搓其茎叶,则呈黑色。气微香,味淡微咸。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补肾,益阴。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①《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②《日华子本草》:“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瘑”③《滇南本草》:“固齿,乌须,洗九种痔疮”④《纲目》:“乌须发,益肾阴”⑤《本草述》:“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⑥《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理酒顶,化痰,杀螆,止痒,干水”⑦《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⑧《南宁市药物志》:“治目疾、翳膜”
3、女贞子别名爆格蚤,冬青子,女贞实,爆格蚤,白蜡树子,鼠梓子。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或将果实略熏后,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多栽植于庭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西、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卵形成椭圆球形,有的微弯曲,长5~10毫米,直径3~4毫米。外皮蓝黑色,具皱纹;两端钝圆,底部有果柄痕。质坚,体轻,横面破开后大部分为单仁,如为双仁,中间有隔瓤分开。仁椭圆形,两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无臭,味甘而微苦涩。以粒大、饱满、色蓝黑,质坚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①《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②《本草蒙筌》:“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③《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④《本草经疏》:“凉血、益血”⑤《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③《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⑦《广西中药志》:“治老人大便虚秘”
4、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5、柴胡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6、黄芩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腐肠,黄芩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7、白芍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8、人参别名棒锤,山参,园参,参叶,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人衔,神草,百尺杵,海腴,棒棰。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①园参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②野山参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性状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9、蜂蜜别名蜂糖,蜜糖,石蜜,石始,食蜜,白蜜,白沙蜜,沙蜜,蜂糖,石饴。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备注另有一种有毒性的蜂蜜,在日本常自石楠科植物的花蜜得来。
10、郁金别名马蒁,黄郁,马蒁,五帝足,乌头,玉金,白丝郁金。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黄、郁金或莪术的块根。冬、春采挖,摘取块根,除去须根,洗净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晒干。
性状①黄郁金 又名:黄丝郁金、广玉金。为植物姜黄的干燥块根,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两端稍尖,中部微满,长2~4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灰白色细皱纹及凹下的小点,一端显折断的痕迹,呈鲜黄色,另一端稍尖。质坚实,横断面平坦光亮,呈角质状,杏黄色或橙黄色,中部有一颜色较浅的圆心。微有姜香气,味辛而苦。以个大、肥满、外皮皱纹细、断面橙黄色者为佳。主产四川。②黑郁金 又名:温郁金、川玉金。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块根。长纺锤形,稍扁,多弯曲,两端钝尖,有折断痕而呈灰黑色,长3~6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皱缩或有细皱纹。横断面暗灰色发亮,中部有l条颜色较浅的环纹,中心扁圆形。气无,味淡而辛凉。以个大、外皮少皱缩、断面灰黑色者为佳。主产浙江。③白丝郁金 亦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块根。外形较黄郁金瘦长。断面内心呈白色(姜黄色素含量较少),内圈与外层之间有1条黄白色的环纹,质地模糊不透明。味微辛,香气亦较差。以个大、皮细、断面结实者为佳。主产四川。④绿丝郁金 为植物莪术的干燥块根。形状质地同黄郁金,但表皮较粗,断面色暗淡,深浅不一,少透明。味辛而重,香气不显。产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治胸腹胁肋诸痛,失心癫狂,热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妇女倒经,黄疸。①《药性论》:“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②《唐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③《珍珠囊》:“凉心”④李杲:“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⑤《本草衍义补遗》:“治郁遏不能散”⑥《纲目》:“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⑦《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⑧《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结聚气滞,心腹作痛”⑨《本草述》:“治发热,郁,咳嗽,齿衄,咳嗽血,溲血,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⑩《本草备要》:“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⑾《本草从新》:“能开肺金之郁”⑿《要药分剂》:“凉血”
11、香附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雀头香,猪通草茹,莎草,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性状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③《医学启源》:“快气”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⑤《汤液本草》:“治崩漏”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12、党参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上党人参,防风党参,黄参,防党参,上党参,狮头参,中灵草。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至半干,用手或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质部贴紧,饱满柔软,然后再晒再搓,反复3~4次,最后晒干即成。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
性状党参药材由于产地不同,有西党、东党、潞党等三种。①西党 根部类圆柱形,末端较细,长8~20厘米,直径约5~13毫米。根头部有许多疣状突起的茎痕,俗称“狮子盘头”,每个茎痕呈凹下点状。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明显纵沟,近根头处有紧密的环状皱纹,逐渐稀疏约占全体之半。皮孔横长、明显,略突出,长约0.3~0.8厘米。支根脱落处常见黑褐色胶状物,系内部乳汁溢出干燥所成。质稍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特殊,味微甜。以根条肥大、粗实、皮紧、横纹多、味甜者为佳。主产陕西、甘肃。②东党 根类圆柱形,常分歧。长12~25厘米,直径约5~22毫米。根头大而明显,根外皮黄色及灰黄色,粗糙,有明显纵皱。皮孔短而突出,呈点状突起。质疏松,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占本部之1/3,皮部有横向裂隙,木部射线亦成裂隙。以根条肥大、外皮黄色、皮紧肉实、皱纹多者为佳。主产东北等地。③潞党 根类扁圆柱形,单一,长约8~22厘米,直径约7~10毫米,亦有较长大者。根头部无明显“狮子盘头”。根表面浅灰棕色,有深而不规则的纵皱沟,近根头处有较稀横纹。质较轻,易折断,断面不规则。气微,无香气,味甜。以独支不分叉、色白、肥壮粗长者为佳。主产山西,多为栽培品。野生于山西五台山等地者称“台党”。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①《本经逢原》:“清肺”②《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③《纲目拾遗》:“治肺虚,益肺气”④《科学的民间药草》:“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⑤《中药材手册》:“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
备注同属植物川党参的根,亦同等使用,商品称“川党”。根类圆柱形,末端稍细,很少有分歧,长约15~35厘米,直径约5~25毫米。根头部呈“狮子盘头”状。表面灰黄色,有明显纵皱沟,遍体或只顶端有较稀的横纹。支根脱落处有溢出乳汁而凝成的黑褐色类胶状物。质较坚实,易折断,断面裂隙少,木部黄色,其外围有一圈浅棕色环。皮部淡黄色。气香味甜。产四川、湖北等地。此外,同属植物中供党参药用的尚有:管花党参(又名甜党、叙党,产四川、贵州);绿花党参(产四川);秦岭党参(又名大头党参,产陕西、甘肃);新疆党参(产新疆);柴党(产四川、甘肃)等。
13、玄参别名元参,乌元参,黑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玄台,逐马,馥草,野脂麻,元参,山当归,水萝卜。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立冬前后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稻草防冻(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2~3天,使内部变黑,再行日晒,并反复堆、晒,直至完全干燥。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本品易反潮,应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生霉和虫蛀。
生境分布生长在山坡林下。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浙江有大量栽培,其他各地也有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湖北。此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根圆柱形,有的弯曲似羊角。中部肥满,两头略细。长约10~20厘米,中部直径约1.5~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顺纹及抽沟,间有横向裂隙(皮孔)及须根痕。顶端有芦头均已修齐,下部钝尖。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无裂隙。无臭或微有焦糊气,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以支条肥大、皮细、质坚、芦头修净、肉色乌黑者为佳。支条小、皮粗糙、带芦头者质次。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备注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尚有北玄参的根也常作玄参应用。其区别特征在花序紧缩成穗状;花冠黄绿色;叶较窄。喜生于湿润土壤中。分布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14、薄荷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15、川芎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山鞠穷,马衔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