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46例临床疗效观察

浏览

【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46例采用益气活血方(黄芪、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对照组35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果 两组均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等,但益气活血方在硝酸甘油停减率上更优。结论 益气活血方能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益气活血

笔者运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劳累型心绞痛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4年4月~2005年9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病人。治疗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2岁,平均(63.02±8.67)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9年,平均(5.26±3.25)年;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0岁,平均(64.30±8.9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7年,平均(5.12±3.64)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标准。凡合并高血压其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2型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皆为排除病例。

1.3 治疗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2周停用一切抗心绞痛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可含服硝酸甘油片。2周后治疗组口服益气活血方,药物组成:黄芪45g,丹参15g,川芎10g,桃仁8g,红花8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和匀分2次口服。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0801),每次10粒,每日3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均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禁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根据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候的改善情况,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3]。显效:n≥70%;有效:70%>n≥30%;无效:n<30%。

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3 治疗结果

2.3.1 心绞痛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80.4%,对照组总有效率77.1%,两组在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2。表1 两组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略)注:P>0.05 表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2 硝酸甘油停减率

两组均能减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表3 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略)注:P<0.05

2.3.3 心电图疗效

治疗组、对照组对心电图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7.4%、65.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见表4。表4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略)注:P>0.05

3 讨论

中医并无“冠心病”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属“胸痹”、“心痛”及“真心痛”范畴,是由正气亏虚、瘀血、痰浊、寒凝、气滞引起心脉痹阻而发病。胸痹多见于中老年人,《内经》有云“五八肾气衰”、“人逾四十气虚其中”。肾气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推动乏力,可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肾阴亏虚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引起心阴内耗;心阳不振,心阴亏虚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血瘀发为胸痹,因此,正气不足是胸痹的病理基础。而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治疗宜补通兼施。益气活血方益气以治其本,活血以治其标,标本兼治,以补通兼施。采用黄芪扶正补气,使气行则血行,瘀去络自通。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及抗氧自由基作用,能保护心肌细胞,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冠脉血流量,调整心肌血氧供应,增强免疫,抗凝及调节血压作用[4]。丹参活血化瘀,现代医学认为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川芎活血祛瘀,该药所含川芎嗪用于心绞痛治疗,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桃仁、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用;桃仁具有抗凝作用,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红花能增加冠脉流量,减轻心肌缺血,减慢心率,使心电图ST段抬高的幅度显著下降,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溶作用[5]。因此,益气活血方能有效的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硝酸甘油使用量,疗效与复方丹参滴丸相似,心电图检查证明了这一点。而在硝酸甘油停减率上,益气活血方优于复方丹参滴丸,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 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 中医杂志,  1996,37(10):583.

4 吴兰珠,缪建华. 重用黄芪的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2):62-64.

5 雷载权. 中药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6-2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