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

浏览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地区,地处松嫩平原东北边缘与小兴安岭相接地带,市内横跨第三、四积温带,其农业生态环境在我省中北部地区极具代表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20天左右,日照时数2600至2800小时,有效积温2,200至 2,400℃ ,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全市耕地438.3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也是玉米生产面积较大的市县之一,并且多年来海伦一直代表着我省中北部玉米螟发生区,在预报预警方面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2.09-2012年三年累计玉米种植面积718.7万亩,玉米螟发生面积373.8万亩,造成经济损失2.43亿元。

  四年玉米螟绿色防控面积65万亩,其中赤眼蜂防治面积40万亩,投射式杀虫灯防治面积20万亩,BT生物杀虫剂防治面积5万亩。

  四年玉米螟绿色防控共挽回玉米总产量3020.0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4832.00万元,纯增效益4663.21万元。达到了虫口夺粮的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一、严把玉米螟防治三道防线,推进全程绿色防控

  作为我市玉米生产的主要发生害虫之一,玉米螟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年份在6-7%,严重时达到10-15%甚至更多。为减少玉米螟危害损失率,2009年玉米螟绿色防控行动启动以来,在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中我们严把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瞄准越冬代成虫。在秸秆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第二道防线,主要防治寄生卵。在田间释放赤眼蜂,降低玉米螟卵孵化率。第三道防线,防治玉米螟幼虫。当灯诱成虫达到高峰期时,且田间卵孵化率达到20%的时候。适时喷洒BT等生物制剂或高效低毒农药。

  二、根据玉米螟发生趋势程度,集成区域防控模式

  以控制玉米螟危害损失在5%以内为目标,确定防治指标为百杆活虫40头。由此,制定防控区域分级管理模式和防控措施目标管理模式。具体就是,以预计的百杆活虫为主要参考指标,将各计划防控区域划分为5级发生程度,即,发生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对于预计的1级轻发生区,百杆活虫40头以下,不采取防治措施;2至5级发生区,依据各级预计的百杆活虫数量及各项措施的防控效果和所要达到的防控目标,确定应采取的防控技术,即防控措施实行目标管理。预计发生级别为2-3级,百秆活虫40-80头,采用单向技术模式;预计发生级别为4-5级,百秆活虫120-200头以上,采用集成技术模式。

  三、根据玉米螟生育进程监测,科学确定防治时期

  确定赤眼蜂放蜂时间:6月份开始进行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调查,根据化蛹羽化进度和灯诱成虫消长情况及玉米生育期、长势确定具体放蜂时间。

  一般情况下,当化蛹率达13%-15%时,后推10天为预计第一次放蜂时间(此时灯诱成虫为始盛期),隔5天后第二次放蜂,再隔5天后第三次放蜂。根据上述指标,在放蜂前,市植检植保站技术人员进行了玉米螟化蛹进度调查。调查从 6月8日 开始,每隔5天调查一次,到 6月30日 每2天调查一次,密切注视玉米螟化蛹进度, 7月1日 全市玉米螟化蛹率平均达15.5%。因此,我市于 7月10日 第一次放蜂, 7月15日 第二次放蜂, 7月20日 第三次放蜂。

  确定杀虫灯开关灯时间:根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和测报灯诱测成虫消长情况,当玉米螟化蛹高峰期时,且灯诱成虫为始盛期时,即开始开灯诱杀成虫。每天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我市于 7月1日 开始开灯诱杀,于 7月25日 停止诱杀成虫,历时25天。

  确定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机喷洒BT乳剂时间:当灯诱成虫达到高峰期,且田间卵孵化率达到30%时,即为田间喷洒BT乳剂防治幼虫时间。我市于 7月15日 至 7月20日 ,利用3WX -280G 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机喷洒BT乳剂防治玉米螟。

  四、制定方案、组织培训,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由市农委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全市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检查验收方案。为了提高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到位率,根据省植保站《黑龙江省玉米螟统防统治技术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伦市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并印发了《海伦市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方案》、《海伦市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建议》、《海伦市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意见》、《海伦市玉米螟绿色防控防效调查评估方案》、《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方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实施方案》;市农委与相关乡镇签订责任书,负责组织对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和验收。各有关乡镇政府负责当地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工作方案、负责分解落实任务,保证各项绿色防控面积落实到户、到地块,建立玉米螟绿色防控任务落实情况档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负责虫情监测、测报工作,组织对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和宣传。

  为了保证绿色防控质量,提高农民对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由市农委组织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有涉及玉米螟统防统治相关乡镇主抓农业的领导、农业中心主任、涉及玉米螟绿色防控相关村屯,每村至少来2-3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农民。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自制了玉米螟绿色防控科教影碟,发放到了每个防蜂乡镇,在市电视台“科技之窗”节目中进行了专题讲座,广泛宣传玉米螟绿色防控的好处、机理及重要性,市、乡、村通过集中办班、分散培训、电视讲座、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调查监测技术、放蜂技术、投射式杀虫灯管理使用技术、3WX-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喷雾机规范化操作使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各级技术人员和农民真正掌握防螟操作技术,确保计划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五、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成立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全市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检植保站,负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及具体实施工作。

  二是统防统治,保证防效。相关乡镇组织成立了赤眼蜂放蜂队、专业打药队;并采取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措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虫情监测、统一供蜂供药、统一放蜂施药的“六统一”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统防统治,按照防治技术方案规范化秩序化操作,保证防螟效果。

  三是督导检查,保证实施。市农委在任务落实、技术培训、防治实施时统一进行检查监督。按照计划任务,层层建立组织,制定工作和技术方案,分解落实任务,保障工作经费,保证计划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指导到位、实施到位,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初显成效

  2009-2012年,海伦市玉米螟绿色防控示范展示面积65万亩,单项技术平均防效可达60%以上,平均亩增产率6-10%,集成技术模式,平均防效80%左右,平均增产率10%以上。

  四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40万亩,挽回玉米总产量1716.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745.6万元,纯增效益2633.6万元;四年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面积20万亩,挽回玉米总产量969.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550.4万元,纯增效益1503.53万元。

  四年应用3WX -280G 型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喷洒BT乳剂防治玉米螟面积5万亩,挽回玉米总产量335.0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536.0万元,纯增效益526.08万元。

  四年玉米螟绿色防控共挽回玉米总产量3020.0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4832.00万元,纯增效益4663.21万元。可以说,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的实施,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获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效果。

  海伦市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了点滴成效。但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同兄弟市县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努力工作、狠抓落实、开拓进取,始终贯彻执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为实现我市乃至我省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