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玉米/大豆’三熟”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浏览

一、优化带植

  采用“双三〇”带植,即 2米开厢模式,1米(或1.17米)种5(或6行)小麦,1米(或0.83米)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种2~3行大豆,大豆行间距0.33米~0.45米,保证玉米与大豆行间距0.45米~0.55米。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分带轮作。

  二、选配良种

  小麦应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的早中熟品种,经筛选确定为川麦47、川育20、川麦42。玉米选择紧凑或半紧凑型、株高250厘米以内的抗逆高产良种。如登海605、禾盛玉818、长玉19、川单28、神龙玉5号等;大豆选用耐荫、抗倒的中晚熟夏大豆品种,如贡选1号等。

  三、烯效唑干拌种

  玉米采用包衣种子。大豆在播种前采用烯效唑干拌种,每1公斤种子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0~16毫克在塑料袋中来回抖动数次即可。

  四、适时播种

  小麦播种期为11月上旬。采用撬窝点播、砍沟点播、机械化点播。窝距0.13-0.17米,行距0.2米,窝播8~9粒,亩留基本苗10~12万苗。玉米春播,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适当提早,播种时间为3月中下旬;播种方式为人工点播、机械直播或肥团育苗移栽,每穴单株或双株。大豆夏播,各种植区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播种,播种时间6上中旬;播种方式为免耕橇窝点播或免耕机械直播,点播每穴4~5粒,机播每穴3~4粒。

  五、合理密植

  玉米亩植3500~4000株,每穴留苗双株时,穴距33~38厘米,每穴留苗单株的穴距减半。大豆根据光热条件和土壤肥力适当密植,沟漕地每亩6000~7500株,带内套种3行时,行距33 厘米,穴距40~50 厘米,带内套种2行时,行距45厘米,穴距27~33 厘米,每穴定苗3株;二台土(及以上)每亩7000~9000株,带内套种3行时,行距33 厘米,穴距30~40 厘米,带内套种2行时,行距45 厘米,穴距22~28 厘米,每穴定苗3株。

  六、科学施肥

  小麦底肥,亩施尿素15~18公斤、过磷酸钙28~32公斤、氯化钾8~12公斤。

  玉米底肥每亩施尿素16~18 公斤,过磷酸钙40~50 公斤、氯化钾10 公斤,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16~18 公斤尿素(或碳铵43~48 公斤)。

  大豆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0~35 公斤、氯化钾4~5 公斤;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亩施5 公斤左右尿素,个别长势较差地块可在开花期雨后再亩撒施尿素3~4 公斤。

  七、控旺防倒

  在玉米10~12叶展开时,每亩用40%玉米健壮素水剂25~30 克,兑水15~20 公斤,均匀喷施于玉米的上部叶片上。

  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每亩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4 克~48 克或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克~70 克,兑水40 公斤~50 公斤均匀喷施茎叶。

  八、防治病虫害

  小麦拔节至抽穗阶段,每亩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2-40 g对水50~6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

  玉米苗期用3%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或丢窝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颗粒剂或杀虫双大粒剂在心叶内撒入1小把防治玉米螟;后期用井冈霉素喷秆或人工剥去病叶防治蜗牛、纹枯病。

  大豆苗期重点防治豆秆黑潜蝇,出苗后7天、15天、21天施药预防,或在黑潜蝇发生期进行防治,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分枝期及时防治根腐病,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l00 克兑水50 公斤茎叶喷雾;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30 克或2.5%来福灵乳油15~20 毫升兑水50 公斤稀释喷雾。

  九、适时收获

  小麦乳熟末期或腊熟初期收获,麦秆原地覆盖。玉米在腊熟期按压下部叶片,保留棒三叶;黄熟期抢收果穗,及时砍倒玉米秸秆原地覆盖。大豆收获期以黄熟到完熟期为宜,收后挂晒晾干后脱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