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精养高产技术

浏览

黄颡鱼,俗称昂刺鱼(嘎鱼、黄腊丁),该属常见的黄颡鱼有4种(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其中个体最大的种类是瓦氏黄颡鱼。通常个体在0.25公斤。

该鱼历来是人们喜爱的优质食用鱼,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是近年来市场上热销的一种优质鱼类,该鱼适应性强,易于人工饲养,适合池塘、网箱和流水池等不同条件下饲养,也可在饵料生物丰富的中小湖泊中放养。成活率高,一年即可上市,养殖效益好。黄颡鱼营底栖生活,白天喜栖息于水体低层,夜间游动觅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在养殖条件下,2厘米以上的个体就开始摄食配合饲料。池养时经驯食,能吃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由于套养数量有限,产量较低,黄颡鱼正由搭配养殖品种上升为主养品种,下面根据养殖生产实践经验,将池塘精养黄颡鱼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水体条件:

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中,生存温度范围广,一般为0℃~39℃,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水体最适宜PH值范围为7.0~8.5,适宜溶氧量为3.0毫克/升以上。

二、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不渗水、不漏水的池塘均可进行养殖,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安装好进排水棚栏及护网,防止涨水时鱼苗流失。大的池塘要配置增氧机。在放鱼种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溶解化成浆后全池泼洒,以杀灭池中野杂鱼和病原生物。清塘消毒5~7天后,加注新水1米左右,用来降氨、氮和亚硝酸盐。

三 、鱼种放养:

一般每亩水面放养尾重6~8cm的黄颡鱼4~6万尾左右,鱼种规格大小应一致。为防止鱼病发生,放养时须对鱼种进行药物浸洗,一般用10ppm高锰酸钾或2%至4%的食盐溶液浸洗鱼种5至10分钟。

四、饲料投喂:

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活、腥、软”的饲料,可将小鱼、小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绞碎后,用土面粉(次粉)作粘合剂,充分搅匀成团状后,放在饵料台上投喂,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参考配方为:鱼粉30%、豆饼30%、麸皮20%、玉米10%、土面粉(次粉)16%、肉骨粉1%、矿物质添加剂1%、多维1%、鱼油1%。也可使用黄颡鱼专用饲料或含蛋白质40%以上的鱼类通用饲料。投饲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8%,并按水温、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每天上午9—10时和下午4—6时各投喂一次,因黄颡鱼喜在弱光下摄食,故上午投喂一天投饲量的1/3,下午投喂2/3。规格苗刚放入大塘时,由于苗子个体较小,尽量喂食粉料,稍大后可喂颗粒料。现在普遍采用浮游饲料,可以看到鱼是否吃饱饲料,鱼不再进食饲料后即可停止喂料。

五、饲养管理:

黄颡鱼属底层鱼,喜高溶氧,清新水质,注意水质调节能促进其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一般5—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7—9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水质过肥,可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入新水,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经常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清晨,池水溶氧较低,有时会缺氧,此时会发现不断有黄颡鱼跳离水面,应马上采取措施,注入新水,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含氧量,调节水质,使鱼不再浮头。

六、病害防治:

黄颡鱼抗病力强,病害少,只要预防得当,一般不易发病。定期在饲料中加入1%食盐,连续投喂5-7 天,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干净,要坚持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每20—30天用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强氯精杀菌1次,定期杀虫。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镜检,进行综合分析和确诊后,对症下药;并加强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同时要在捞捕、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