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预防的误区

浏览

在与广大养殖户交往中,发现都知道“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常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部分养殖户对鱼病预防非常积极,用药成本高,但病害严重,甚至翻池,而另一部分养鱼户,看似懒散,很少用药,而鱼的发病率低,产量高。这是表象,对两部分养殖户进行对比分析,对鱼病预防原则中“无病先防”的理解上有很大不同,在防病操作上的也有很大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对消灭病原体的理解上不同

部分养鱼户不论鱼的健康情况怎样,从清明节前后开始,对鱼体定期喂药,对鱼池定期杀虫杀菌,使用药物剂量也大,另一部分养殖户,对鱼情水情细致观察,发现问题后采取相应措施,合理使用药物的品类与剂量。

前者盲目的杀虫杀菌,盲目的使用药物,常带来严重的后果,鱼不发病则已,一旦发病,虫体和细菌的耐药性强,治疗难度大,只有依靠更换药物品类,加大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等措施来弥补,这样一来易产生药害,药物对鱼体的损害,药物对水质的破坏,造成恶性循环,最严重的后果是,鱼不是病死的,而是药害而死;鱼池翻塘,不是耗氧量太大造成的,而是藻类被杀死,光合作用缺乏浮游植物,水体造氧能力不足造成的。

前者是“无病吃药,有病难治”。但后者,常在投饵机前对鱼体的体表或鱼的吃食情况仔细观察,或用撒网捕起活鱼进行肉眼或用显微镜观察,鱼不吃食,或鱼有少量死亡,鱼体表发红,掉鳞,是寄生虫造成的还是水质造成的,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怎样,有没有必要杀虫,仔细分析后,采取对症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好,用药成本低。

二、对“滥用药物”危害的认识不同。

滥用药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只要是表面上能提高养殖效益的药物都用,除杀虫剂抗生素外,个别养殖户自己添加所谓促生长类药物;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错误地认为,用药不狠,就没效果。滥用药物危害很大,先不说对环境,对人体的间接危害,对鱼体也会造成直接危害。

一是药物的毒害作用,是药三分毒,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加重鱼的肝肾负担,毒害肾脏等;

二是病原体的耐药性加强,治疗越来越难;

三是引发一些新病难病,死亡率大,举例来说,有的养殖户,自己添加喹乙醇喂鱼,结果鱼体发红掉鳞不耐运输,鱼发病时肚子大,治愈率低。

因此,养鱼不能过度依赖药物,养好水,进行综合防治才是上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