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渔业的不解之缘

浏览

阮景峰,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金沙河边长大,从事水产业20多年,他是一个与渔业有着不解之缘的人。

2011年,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阮景峰实现了从经营水产品到养殖水产品的重大转变,他为了进一步盘活、盘强水产业,带领渔民致富,组织成立红安县宏发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创立,不仅拓宽了渔民致富门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抵御市场竞争的能力,既增加了广大养殖户的经营收入,又提高了当地特种水产养殖的知名度。如今合作社泥鳅养殖基地发展到1200多亩,社员由起初的6人发展到15人,实现了苗种、技术、销售三统一,在发展农业经济,带领渔民致富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水产特种养殖者作出了典范。

一、回乡创业当渔民,二次握手水产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阮景峰在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开起了一家水产品商铺,生意日渐红火。随着广大市民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本县生产的水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部分水产品主要靠从外地购进,并且价格方面受外地控制,制约了本地渔业发展,从外地采购的水产品,无形中增加了的水产品的销售成本。阮景峰深知,要想有稳定的市场,有充足的货源支撑,必须要有稳定水产品来源。从这时起,他每逢进货都虚心向当地渔民学习养殖经验,心中暗暗萌生自己搞养殖基地的念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对绿色食品的倡导,绿色水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形成了本地生产的水产品因品质较高,基本流向了较为发达的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而本地市场则完全依靠从外地进水产品的怪圈。不仅如此,名优水产品的价格比普通水产品的价格高几倍,而且越是本地的名优水产品价格越高。

经过市场调查,阮景峰分析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本县污染少,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高,在大城市价位较高,导致本地市场难寻本地水产品;二是本县生产的水产品产量有限;三是本地水产品,特别是名优品种的产量因过度捕捞,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市场空缺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阮景峰铁了心自己建养殖基地,开始了他与水产业的二次握手之路。

二、自告奋勇当社长,二次创业终成功

在徽西海纳百川泥鳅养殖基地实地学习长达1年多时间后,阮景峰决定将泥鳅养殖作为自己的投资项目。他通过熟人牵线搭桥承包位于滠水河边的一片荒滩200亩,这里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水质十分清新,适合大规模生态养殖。

2011年春阮景峰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投资300余万元,历时3个月,首期建成标准泥鳅池100亩,通过精心养殖,当年试养即获成功,平均亩产达3000斤,产值达600余万元。他知道,在渔业生产这方面,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广大渔民们共同富了才算富,想要把泥鳅养殖盘活、盘大、盘强,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还必须有一个敢拼敢闯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市场的竞争,才能把市场的杠杆撑控在自己手中。于是他把一举成功的喜悦深藏在心中,抽时间到新入社的社员基地指导池塘建设,用亲身经历鼓舞他们,帮助他们解决苗种、联系饲料,讲解泥鳅养殖技术,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吃一家的饭操十几家的心。

三、项目规划谱新篇,基地建设展宏图

经过两年的发展,红安县宏发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日渐强大,并与海纳百川集团达成了产品供销合同,但目前的产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阮景峰又瞄准了滠水河边这块风水宝地,如果将这一连片的荒滩都改造成泥鳅养殖基地,起码有上千亩。莫非他要打造“千亩泥鳅基地”?如今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滠水河畔千亩连片泥鳅基地悄然建成了,一排排标准泥鳅池一眼望不到头,一条条循环路纵横交错,基地6月份就要投苗正式生产。阮景峰要当湖北的“泥鳅王”?我们共同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