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恶化是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

浏览

水质的恶化是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由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其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对水温也有差异,一般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每升5毫克~8毫克,至少应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因为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小时~2小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溶解氧是鱼、虾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每升4毫克时,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每升2毫克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每升1毫克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