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及治疗方法

浏览

一、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病

又称细菌性败血病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菌:

1、鲁克氏耶尔森氏菌,适宜繁殖水温10~20℃;

2、嗜水气单胞菌;3、河弧菌生物变种,后两种适宜繁殖水温20~30℃,因此该病流行季节长,该病原菌在水中能存活两个月,在底泥中存活一年以上。

症状:患病早期病鱼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病情严重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肛门红肿、肠道充血。

预防:

1、彻底清塘,清除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漂白粉药物清塘;

2、每半月用生石灰20毫克/升、漂白粉1~2毫克/升,或二溴海因0.3毫克/升全池泼洒;

治疗:

第一天 硫酸铜、硫酸亚铁5:2 合剂0.7毫克/升全池泼洒;第二天 强氯精0.4毫克/升或海因类0.3毫克/升全池泼洒.同时,鱼血康宁拌料内服(每100千克料拌药200克),连用五至七天.

二、烂鳃病

烂鳃病分为细菌感染引发烂鳃病和因寄生虫寄生后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烂鳃病。该病在水温15~30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发病率随之提高.

防治:

第一天,首先用杀虫剂杀虫;第二天,二氧化氯0.2~0.3毫克/升或二溴海因0.3毫克/升全池泼洒,同时内服恩诺沙星,每公斤鱼体重用药20~50毫克拌料,连用5~7天,严重时隔日外用消毒再泼洒一次.

三、肠类病

水温18℃以上流行,25~30℃时可形成流行高峰.

症状:外观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轻压肛门流出黄色液体、腹内积水,剖解肠壁充血,肠道内有脓状物、肠内无食、肠壁弹性差。

防治:

外用药:

1、生石灰浓度20毫克/升全池泼洒;

2、二氧化氯浓度0.3毫克/升全池泼洒;

3、二溴海因浓度0.3毫克/升全池泼洒。

内服药:

1、氟苯尼考30~50毫克/升鱼体重,第一天加倍,连用4~6天;

2、恩诺莎星20~30毫克/升鱼体重,连用5~7天。

四、指环虫病

指环虫以其锚钩及其边缘小钩钩住寄生的鳃组织,不断地在鳃上作尺蠖虫式的运动而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丝细胞分泌过多的粘液,妨碍鱼的呼吸,并能使鱼产生贫血现象。病鱼呼吸困难,游动迟缓,常成群在水面上浮出,鱼鳃发白和浮肿,鳃盖难以闭合。

防治:

1.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0.2毫克/升;

2.晶体敌百虫和面碱(碳酸钠)合剂(1:0.6)全池泼洒0.2毫克/升;

3.全池泼洒溴氰菊脂或阿维菌素杀虫药物;

4.依维菌素拌料内服:50毫克/公斤鱼.天,外用0.4~2毫克/升全池泼洒。

五、粘孢子虫病

孢子虫种类上千种,寄生在鱼种的不同器官组织,如体表、鳃、脑颅腔、内脏组织等。孢子虫外包有几丁质的壳,因此杀灭比较困难。寄生于体表、鳃上时肉眼可见许多米粒大小的孢囊。

防治:

1、彻底清塘,清除淤泥,用石灰氮(氰氨化钙)清塘,每亩用量100千克,或达150毫克/升浓度,以杀灭虫卵、孢子;

2、左旋咪唑内服,每天4~8毫克/公斤鱼,连用2~3天;

3、选用晶体敌百虫1毫克/升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鱼再用盐酸氯苯胍和磺胺嘧啶各100毫克内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