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船

专门从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船只。是运载海洋科学工作者亲临现场,应用专门仪器设备直接观测海洋、采集样品和研究海洋的工具。

同一般船只相比,海洋调查船的主要特点是:

(1)装备有执行考察任务所需的专用仪器装置、起吊设备、工作甲板、研究实验室和能满足全船人员长期工作和生活需要的设施,要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续航力和自持能力。

(2)船体坚固,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浪性。较好的海洋调查船还尽量降低干舷缩小受风面积,增装有减摇板和减摇水舱。

(3)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和稳定的慢速推进性能。海洋调查船经济航速一般为12~15节,但常需使用主机额定低速以下的慢速进行测量和拖网。大多采用可变螺距推进器或柴电机组(即用柴油机发电、电动机推进)解决慢速航行问题。为了提高操纵性能,大多在船首与船尾安装侧向推进器,或者安装“主动舵”,或者两者兼有。

(4)具有准确可靠的导航定位系统。现代海洋调查船多装有以卫星定位为中心,包括欧米伽、劳兰A/C和多普勒声呐在内的组合导航系统。该系统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随时可以提供船位的经纬度,精确度一般为±0.1海里,最佳可达±0.4米。

(5)具有充足完备的供电能力。船上的电站要能满足工作、生活的电气化设备、精密仪器、计算机等所需要的电力和不同规格的稳压电源。仪器用电需与动力、生活用电分开,统一采取稳压措施。水声专业调查船,尚需另设无干扰电源。

发展概况

世界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经有 100多年的历史了。1872~1876年英国海洋调查船“挑战者”号(H.M.S.Challenger)所进行的全球大洋调查,将人类研究海洋的进程推进到新的时代。该船是世界第一艘海洋调查船(见英国“挑战者”号考察)。此后,其他海洋国家也相继改装成一些海洋调查船进行大洋调查。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各国的海洋调查船都是以生物调查为主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直到1925年德国海洋调查船“流星”号(Meteor)问世之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才由以生物调查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海水理化性质和地质地貌调查为主的时代。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50年代以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已不能满足海洋学各分支学科深入调查的需要,从而陆续出现了各种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60年代是新建海洋调查船的大发展时期,1962年美国建造的“阿特兰蒂斯II”号(AtlantisII)(见彩图)首次安装了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现代化高效率海洋调查船的诞生。

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 “阿特兰蒂斯-II”号海洋调查船

根据统计,到1982年为止全世界海洋调查船的总数已达到1600多艘,其中排水量1000吨以下的约60%;1000吨~4000吨级的占30%;4000吨以上的不到10%。拥有调查船最多的10个国家是:美国(约400艘)、苏联(约300 艘)、日本(约200艘)、中国(约170艘)、英国(约80艘)、加拿大(约70艘)、法国(近70艘)、联邦德国(约40艘)、挪威(约30艘)、澳大利亚(约20艘)。其余近60个海洋国家拥有船总数约300艘。

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见图),是1956年用一艘远洋救生拖轮改装而成的,适用于浅海综合性调查。“金星”号投入使用20多年,为研究渤海、黄海、东海测取了大量资料。60年代开始,中国先后建造和引进了大批大、中、小型调查船。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具有船体较大、生活与工作条件较好的特点。

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

海洋调查船种类

海洋调查船按照使用海区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近海调查船与远洋调查船两大类。前者船体小、吃水浅、航区小、续航力低,只装备浅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后者则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这两类海洋调查船之间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为了讲求经济效益和使用便利起见,一般不相互兼用。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不同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

综合调查船

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础海洋学的综合调查。在船上除了具备系统地观测和采集海洋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的基本资料和样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之外,还要具备整理分析资料、鉴定处理标本样品和进行初步综合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这类调查船又有“海洋研究船”之称,多为海洋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所使用。在各国调查船队中,综合性远洋调查船数量最多,美国的“海洋学家”号(见彩图)、苏联的“库尔恰托夫院士”号、日本的“白凤丸”、法国的“让·夏尔科”号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综合调查船。这类船由于工作内容多、航区广,在设计时充分注意船舶的稳定性、操纵性、续航力、自持力、仪器设备操作与实验室条件,以及防摇、减震、防噪、供电、导航、低速和起吊能力等性能。

美国“海洋学家”号海洋调查船 专业调查船

只承担海洋学某一分支学科的调查任务。与综合调查船相比,具有任务单一、重点突出、工作深入等优点,船体也较小。比较常见的专业调查船有以下几种:

(1)海洋测量船。主要任务是根据编辑海图、航海指南、海潮流表和其他海洋图集的需要,测取海洋水深、海流、潮流、温度、盐度、地质、地貌、地磁和其他基本资料。例如美国的“威尔克斯”号和联邦德国的“彗星”号。

(2)海洋物理调查船。主要任务是调查和实验研究海洋声学、光学和其他物理学特性,其特殊要求是船上须有防震、防噪和防电磁波干扰的措施和设备,例如美国的“海斯”号和苏联的“罗蒙诺索夫”号。

(3)海洋气象调查船。主要任务是观测海面、高空和海-气界面附近的气象、水文要素,播发船舶天气预报资料,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海上天气系统的兴衰规律。海洋气象调查船船体一般较大,有较强的抗风暴能力,能够保证测取各种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资料。例如日本的“启凤丸”和苏联的“海洋”号。有少数气象调查船由世界气象组织安排在固定位置上,作为一个海上观测站进行长期定时观测,所得资料按规定及时发报,参加国际交换,为全球天气预报服务。这种海洋气象调查船通称为“天气船”。

(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船。主要任务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采样分析等手段研究海底的沉积与构造,评估海底矿产资源的蕴藏量。例如日本的“白岭丸”和美国的“测量员”号。这种专业调查船一般不大,但装备有精密的地震、地磁、重力探测仪器和准确的导航定位系统。

(5)海洋渔业调查船。主要任务是进行渔业生物学和渔场环境调查,研究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化和渔场形成规律。例如美国的“M.弗里曼”号和日本的“昭洋丸”。这种船装备有各种探测和试捕工具,以及海洋环境调查的仪器设备。

特种海洋调查船

为了解决某项任务,专门建造的构造特殊的调查船。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种:

(1)宇宙调查船。主要任务是考察高层大气,接收卫星或宇宙飞船等太空装置发来的信号并发出指令,解决与宇宙装置飞行有关的多方面问题。1967年以来,苏联为了解决宇航通讯和空间探测任务,陆续建造了近10艘宇宙调查船。其中最大的是1971年建成的“宇航员Ю.加加林”号,该船长235米,宽31米,排水量45000吨,实验室120多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查船。

(2)极地考察船。为考察两极而建造的船体坚固、破冰能力强、防寒性能好的调查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苏两国竞相建造。其中最著名的是1973年美国建成的“极星”号。该船长120米,宽25米,排水量13100吨,可以突破 6米厚的冰层。其次是苏联1975年建造的“M.萨莫夫”号大型极地考察船,可以突破1.7米厚的冰层。

(3)深海采矿钻探船。为试验开采洋底锰结核而建,美国1974年建成了排水量 35000吨的“格洛玛·勘探者”号。此船具有海底采矿、打捞、铺设海底管线和海洋调查多种功能。现在用于深海锰结核试采和深海钻探工作。

发展趋势

世界海洋调查船的发展趋势是:

(1)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船体近期朝着中、小型化发展,船速多保持在“经济航速”范围之内。操船、观测、采样和资料处理等继续朝着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方向发展。船载的浮标、潜水器、观测艇等大型辅助观测设备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应要求船上的起吊能力大型化、自动化。

(2)一船多用。一艘调查船能作多种作业调查船使用,容易更换设备的大型综合实验室和可以调换的集装箱专业实验室将得到推广应用。

(3)设计思想不断创新,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特种海洋调查船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