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亚洲西部国家。简称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角,西临红海,地处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陆邻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面积19.5万平方公里,人口638.6万(1984)。首都萨那。

全境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是阿拉伯半岛最高部分。地形大体可分 3带:

(1)西部红海沿岸为狭窄的滨海平原,称“蒂哈麦”,海拔不超过200米。

(2)中部山地是阿拉伯半岛西岸塞拉特山的南延,西坡陡峻,靠近平原形成陡崖;东坡缓斜,受地壳强烈垂直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多地垒和地堑。海拔2000~3000米,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为阿拉伯半岛最高峰。熔岩分布较普遍,经长期强烈侵蚀切割,地表崎岖不平,风化的熔岩则成为肥沃土壤。

(3)东部是一片平坦高原,一直伸向沙漠。为绿洲散布的草原和沙漠区,平均海拔1600米,靠近山地边缘有险峻的火山锥。

属热带沙漠气候。西部沿海平原炎热干旱,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7月超过30℃,最高气温达45℃以上,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 100毫米左右。在干热多沙的平原上,生长着仙人掌、阿拉伯胶树等沙漠植物以及各种牧草,绿洲上丛生棕榈和椰枣树。中南部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6月气温28℃左右,1月下降到5℃以下,较高山峰出现霜雪。夏季从海上吹来潮湿空气至山地形成地形雨,迎风坡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为阿拉伯半岛降水最多地区。每年3月受地中海气流影响也有少量降雨。植物繁茂,多常绿灌木;谷底有牧草,为全国农牧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东部高原大陆性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不到 100毫米,并向东逐渐减少。

境内多季节性河流,雨季时洪水涨满河床,并带来大量肥沃淤泥。冬季河床干涸,成为骆驼商队的大路。涸河边缘和山麓有丰富的地下水,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山地西坡多短小河川,上游河谷两岸是宽广的侵蚀盆地,为重要耕作区;中、下游穿过山地,切割严重,形成深邃峡谷。因水量不足,河流常消失在平原上。山地东坡河流较长,河床宽浅,最后在沙漠中消失。

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2.7人,分布不均,中部山地人口稠密,东部高原人烟稀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90%。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气候适宜的山地区。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有少数索马里人和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什叶派阿拉伯语为国语。侨居国外人口近140万,大都在产油国家谋生。

3400多年前,闪米特人即生息于此。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25年,先后建立3个王国。对外贸易活跃,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17年和1849年曾两度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918年宣布独立,称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62年推翻封建王朝,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8.3%(1980)。农牧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额90%。全国劳动力73%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约 500万公顷。已耕地约150万公顷。有大片牧场。除旱作外,大量引用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修建水库,扩大耕地。60%以上耕地在山区,沿海地带占30%左右。山区耕地分布在平坦的谷底和土层深厚的坡地。沿海低地和东部高原的耕地分布在地下水充足的绿洲上。粮食作物主要有黍类、小麦、大麦、玉米等,主产在中部山地和东部高原。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棉花、卡特(又称阿拉伯茶树或叶霜红)、烟草、芝麻、甘蔗等。除咖啡和卡特种植在山地和高原外,其他都种植在灌溉平原上。咖啡品质好,为世界名贵品种,是传统出口作物。卡特是一种灌木,含麻醉剂和兴奋剂,当地人民爱喜咀嚼其叶子,也向邻国出口。优质棉花是70年代新发展的作物,种在沿海灌溉地区,除提供国内纺织原料外,并供出口。沿海平原还有椰枣、热带水果等,部分可供出口。内地高原和沿海部分地区是主要畜牧区,有绵羊、山羊、骆驼、驴和马等。皮革、皮毛是重要出口品。

图 咖啡园一角

独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现代工业。建有纺织、轧花、榨油、面粉、蔬菜加工、水果罐头、水泥、电力等工厂。红海沿岸有岩盐开采。东部高原上的马里卜-焦夫盆地生产石油,第一个炼油厂已于1986年建成投产。其他矿藏有煤、铜、铁、金、宝石、硫磺等。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坊,制造金、银和宝石手饰。

境内无铁路。运输除靠骡驴和骆驼等役畜外,有沥青公路2000多公里,以萨那为中心联接各城市和港口,并与民主也门公路相连。萨那国际机场有航线通往民主也门、科威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国。

对外贸易颇盛,主要贸易国有沙特阿拉伯、日本、法国等。进口粮食、运输工具、机械、轻工业品和食品等,出口棉花、咖啡、皮张、岩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