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格诺战争

浏览

1562~1598年,法国各派势力以天主教新教胡格诺派之间的对抗为契机而引起的长期内战。

起因

中世纪以来,作为法国国教的天主教会素与封建政权紧密结合。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爆发,以J.加尔文为首的一些法国改革派迅速作出响应。但在相对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和较统一的王国政权联合压制下,运动所面临的阻力远比在德意志为大。1534年,加尔文等大批改革派逃亡日内瓦。但加尔文的改革主张和神学理论,继续在法国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一些非国教的教会组织和自行组合的集会;参加者大多属加尔文派,后被称作胡格诺派。因该派在法国南部和西南部力量较强,一些对君主制不满的贵族为牵制专制王权,而支持胡格诺派。觊觎王位的显贵家族也想乘机攫取权力而宣布改信新教。这类贵族,尤其是后者,常被称为“政治性的胡格诺派”。以纳瓦勒的安东尼为首的波旁家族为其突出代表。16世纪40年代,法王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火刑。这反而使加尔文学说传播得更广。1559年胡格诺派在巴黎举行全国性会议,并根据加尔文的理论制订长老制教会宪章。亨利二世死后,王室为稳定局面曾谋求教派间的和解。但是,1560年在帕西和次年在普瓦西举行的天主教、新教会谈,均无建树。1562年王室颁布敕令,给胡格诺派以公民权,并准许他们在城堡以外的市镇举行礼拜。这一措施激怒了天主教显贵家族中的强硬派,吉斯家族的弗朗索瓦公爵于1562年统率人马进入巴黎,途经瓦西镇时,袭击了正在礼拜的胡格诺派教徒,致使伤亡数百人。随即引发了这场时断时续长达30余年的内战。

经过

第一阶段从1562~1572年。其间,弗朗索瓦公爵被新教徒暗杀,安东尼受伤致死。1570年双方休战,胡格诺派曾获得有限度的信仰自由。1572年8月,胡格诺派重要人物云集巴黎,参加该派领袖纳瓦勒的亨利(安东尼之子)的婚礼,并准备同天主教举行会谈。8月24日(即天主教的圣巴托罗缪日)前夜,天主教武装力量在弗朗索瓦之子亨利·吉斯的领导下,以各教堂鸣钟为号,对毫无戒备的胡格诺派发动了突然袭击。一夜之间,胡格诺派被屠杀者达数千人,史称圣巴托罗缪日惨案。暴行随之蔓延各地,数万胡格诺派教徒遇害。纳瓦勒的亨利宣布脱离新教而得幸免。随之内战再度爆发,争斗益烈。

第二阶段从1573~1585年。1573年胡格诺派在法国南部、西南部组成联邦共和国。1576年亨利·吉斯在北部成立“天主教同盟”,并得到西班牙和教徒的支持。国王亨利三世为摆脱吉斯家族的控制,开始与胡格诺派加强联系。不久,国王同吉斯开战。1579年以来,不满于作战各方的农民群众在法国各地也多次发动起义。这时西班牙乘机出兵干预,支持天主教派,英国及德国则支持胡格诺派。

第三阶段常被简称作“三亨利(亨利三世、亨利·吉斯和纳瓦勒的亨利)之战”。由于战争夹杂着国际因素和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以及贵族之间的权力争夺,因此已不只是单纯的宗教战争。亨利三世杀死亨利·吉斯后与纳瓦勒的亨利妥协,共同进军巴黎。当时巴黎市民既不同意对胡格诺派让步,又不满于天主教派的专横,乃于1588年组成“巴黎同盟”,宣布独立。1589年,亨利三世被多明我会修士刺杀,纳瓦勒的亨利接替王位,称亨利四世。法国波旁王朝从此建立。1590年亨利四世进军巴黎,西班牙军队围攻里昂。为了讨好在巴黎占优势的天主教派,亨利又一次背弃胡格诺派而改奉天主教。并声称“用一台弥撒来换得巴黎是很值得的”。1594年,亨利进入巴黎,胡格诺战争遂告结束。1598年亨利颁布折衷的《南特敕令》(1685年被路易十四废除),重申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归还天主教会被没收的土地财产,但不允许教皇干涉法国天主教会事务;同时给予胡格诺派宗教信仰和举行宗教会议的自由,并享有担任公职以及保留100多座武装城堡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