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

浏览

中国辽代为记录契丹语创制的文字。

简史

契丹是中国的古代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名。辽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 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灭辽后,契丹文字继续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终于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描画的契丹字。

辽道宗宣懿皇后契丹文哀册 辽静江军节度使萧孝忠墓志 考古遗存的契丹文

1922年从中国内蒙古昭乌达盟辽庆陵首次出土了辽兴宗帝、后的契丹文哀册(现仅存抄本),接着又出土了辽道宗帝、后的契丹文哀册。1951年从中国辽宁省锦西县西孤山出土了另一种形式契丹文字的碑刻辽静江军节度使萧孝忠墓志。大多数学者认为后者是契丹大字,前者是契丹小字。已发现的属西孤山类型契丹字的碑铭还有《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和《北大王墓志》等;属辽庆陵类型契丹字的碑铭还有《萧令公墓志》(残石)、《许王墓志》、《故耶律氏铭石》、《萧仲恭墓志》等。此外,还陆续发现一些铜镜、银匙、玉盏、符牌、印章、钱币等器物上的铭文和其他题字。

主要特点

契丹小字是一种借用汉字笔划创制的拼音文字,有300多个原字。原字的缀合采用层叠式。分正楷、行草、篆书等不同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系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叠词中的后一个字有时用“:”代替。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而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由于语音的结合往往采用榫接的方式(重合原字中表示同一音值的部分),因此原字整体的读音不一定是各个原字所代表的语音的简单的总和。契丹本族语词大抵一个词写成一个字,汉语音译词则通常用一个契丹字标写一个汉字。无论契丹本族语词还是汉语音译词都由一个或几个原字构成。附加成分一般与词干连写,有几个附加成分时则顺序递加,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合成字。契丹大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方块字,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直接借用的汉字,行款自上而下由右向左书写,尚未进行深入研究。

辽国许王墓志盖,上刻六个契汉合壁字 刻有契丹文的辽代鱼符 契丹文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学者罗福成、王静如和厉鼎煃等通过契丹文字和汉文史料的对比研究,释出了一批干支、年号、日月、数字和别的语词,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此外,日本的山路广明、长田夏树、爱宕松男、村山七郎,苏联的Л.Н.鲁道夫、Β.С.塔斯金、Э.B.沙夫库诺夫、Β.С.斯塔里科夫等都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过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对契丹小字的研究有所突破,解读了大量词语,并为100多个原字构拟了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