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芭蕾

浏览

进入20世纪后,芭蕾史上发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就是С.П.佳吉列夫组织和主持的俄罗斯演出季以及继之成立的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当时,西欧芭蕾正处于萧条衰落阶段,人才不足,剧目平庸,观众对芭蕾艺术的兴趣大大减退。佳吉列夫组织的巡回演出,以其精湛的技艺、清新别致的结构和华丽多彩的舞台美术征服了观众,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芭蕾的狂热。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芭蕾艺术迅速得到复兴,并且普及到了过去没有自己的芭蕾演出团体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

佳吉列夫芭蕾舞团至1929年解体前,一直在法国演出。该团解体之后,在它的编导、演员和教师的基础上,在欧美各国产生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芭蕾表演团体和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后改名为蒙特卡洛俄罗斯芭蕾舞团)、巴齐尔上校俄罗斯芭蕾舞团、库埃瓦斯侯爵芭蕾舞团、卡尔萨文娜芭蕾舞学校、莫尔德金芭蕾舞学校和М.М.福金主持的美国芭蕾舞学校等。他们传播了俄罗斯芭蕾舞派的风格技巧和传统古典芭蕾剧目,为以后的芭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

在俄罗斯芭蕾的直接影响下,法国芭蕾得到复兴。福金、А.П.巴甫洛娃等应聘到巴黎歌剧院所作的演出,为年轻一代的法国演员树立了榜样,也大大提高了法国观众对芭蕾艺术的理解和兴趣。1929年S.利法尔就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指导以后,调整了演员阵容,上演了他的《列那狐的故事》(1929)、《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等,使该团大有起色。1958~1962年,由G.斯基宾继任艺术指导,排出了《达夫尼斯和赫洛亚》(1959)、《田园曲》(1961)等剧目。1962~1973年担任艺术指导的M.德孔贝排出了《协奏交响曲》(1962)和《沙漠》(1968)等作品,丰富了上演剧目。1973年起,该团又延聘G.巴兰钦、 J.罗宾斯、 M.坎宁安等人担任客座编导,排演了一批现代芭蕾作品。在法国,还有一批规模不大但颇有成绩的芭蕾演出团体,例如香榭丽舍芭蕾舞团(1944~1950,R.珀蒂担任过该团编导)、明星芭蕾舞团(1953~1957,M.贝雅创办)以及巴黎芭蕾舞团和马赛芭蕾舞团等。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并且培养了包括肖维雷、浮鲁波娃等在内的优秀演员。

J.罗宾斯编导的《水兵上岸》

在英国,民族的芭蕾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形成。1926年5月,原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演员N.德瓦卢瓦在伦敦创立了舞蹈艺术学院。1928年,她的学生们演出了她创作的舞剧《小玩物》。这些学生组成了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从1931年起经常演出德瓦卢瓦和F.阿什顿编导的新作品和Н.Γ.谢尔盖耶夫重排的古典芭蕾剧目。此后,A.马科瓦、R.赫尔普曼和M.芳廷相继加入该团,大大提高了它的表演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剧团改在萨德勒斯威尔斯剧场演出,因而改名为萨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战后,该团迁入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1946年,成立了以赴外地巡回演出为主要任务的萨德勒斯威尔斯歌剧院芭蕾舞团。后来两个团合并,于1956年正式命名为皇家芭蕾舞团(见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此外,英国较有影响的芭蕾表演团体还有兰伯特芭蕾舞团和伦敦节日芭蕾舞团。前者的创始人是M.兰伯特。1966年,因经济原因彻底改组,只留下17名独舞演员,演出方针也改为以小型现代芭蕾节目为主。伦敦节日芭蕾舞团原名节日芭蕾舞团,创立于1949年,主要剧目有《雪姑娘》(1961)、《彼尔·英特》(1963)、《堂吉诃德》(1970)和《睡美人》(1975)等。

从30年代起,美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芭蕾舞团。1933年,蒙特卡洛俄罗斯芭蕾舞团留在美国,吸收了一批美国演员补充自己的队伍,演出剧目有《牧区竞技》(1942)和《弗兰克耶与琼尼》等。1933年,L.柯尔斯坦邀请G.巴兰钦到美国定居,一起创办了美国芭蕾舞学校和美国芭蕾舞团,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当代美国主要芭蕾表演团体──纽约市芭蕾舞团。上演节目以巴兰钦的作品为主,绝大多数是无情节的抽象芭蕾舞,力图以舞蹈手段来表现原来并非为舞蹈而写的交响音乐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联邦德国最著名的芭蕾舞团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该团在J.克兰科担任艺术指导期间(1961~1973),排演了一批著名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1962)、《奥涅金》(1965)和《驯悍记》(1969)等;克兰科逝世后,M.海蒂等继任艺术指导,上演了《玛格丽特与阿芒》(1974)、《青春》(1975)等剧目。该团演员来自许多不同国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20世纪芭蕾舞团是比利时著名芭蕾舞团,设在布鲁塞尔,是1960年由M.贝雅创建的,主要演出他本人的作品,如《尼任斯基,上帝的小丑》(1971)和《彼得鲁什卡》(1977)等。这些作品结合了古典芭蕾和现代舞的表现手段,进行了独特的探索。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历史悠久,在H.兰德尔任艺术指导期间(1931~1951),恢复上演了A.布农维尔的传统剧目,移植了福金、巴兰钦等人的舞剧作品;兰德尔自己也排演了《春天》(1942)等。1951年以后,该团主要聘请外国编导排演节目。F.弗林特主持该团期间(1966~1978)除继续排演布农维尔的名作外,同时演出新型舞剧,如《摩尔人的孔雀舞》(1971,J.利蒙编导)等。

东欧诸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选派了大批青年学员到苏联学习芭蕾。回国后,除了把传统古典芭蕾剧目搬上本国舞台以外,他们还根据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创作改编了一些民族芭蕾作品,如南斯拉夫的《奥赫里德的传说》(1947)、波兰的《潘·特瓦尔多夫斯基》(1951)、保加利亚的《马达尔骑士》(1965)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王子与贫儿》等,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品。

《摩尔人的孔雀舞》

拉丁美洲的芭蕾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有迅速的发展,古巴、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芭蕾舞团。其中古巴国家芭蕾舞团(A.阿隆索创建于1948年,原名阿隆索芭蕾舞团)尤负盛名。

在澳大利亚,很早就有外国的芭蕾舞团巡回演出,20世纪30~40年代,悉尼墨尔本先后建立了几个私人芭蕾舞团,演出古典名著和现代芭蕾。1949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芭蕾舞剧院,创作演出了几部民族芭蕾舞剧。1962年,在原波罗万斯基芭蕾舞团(1940~1960)的基础上建成澳大利亚芭蕾舞团,主要演出剧目有:《吉赛尔》、《堂吉诃德》和《关不住的女儿》(即《无益的谨慎》)等以及巴兰钦等人的现代作品。

综上所述,在当代世界上,芭蕾艺术繁花似锦,古典芭蕾和现代舞剧、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等不同派别互相争艳,涌现出大批人才和剧目。芭蕾艺术在当代总的趋势是:发挥舞蹈特性本身的优势,与音乐建立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向高度交响化发展,力图反映高深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