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浏览

中国北朝摩崖刻经。在山东省邹县城西北 1公里处。铁山在南,岗山在北,相距 0.5公里。自清乾隆末年被金石家黄易发现后,屡见著录。铁山、岗山摩崖石刻与云峰山石刻、龙门造像题记并称为北朝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为书法家所喜爱,尤其是铁山摩崖,气势磅礴,被康有为誉为“榜书之宗”。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山摩崖石刻在铁山之阳,刻于一巨大的花岗岩石坪上,倾斜约45度,长61米,宽17米,总面积1037平方米。根据字体大小、内容和位置,可分为大集经文、刻经颂及题名三部分。据刻经颂文记载,它刊刻于北周大象元年(579)。主持刻经者为匡喆,书丹者为北齐僧人安道壹。大集经文在刻面右部,共17行,行50~60字不等,因风化剥蚀,现存 922字,字径在40~50厘米之间。书体以隶书为主,间用篆势,杂以行草。用笔方圆兼施,以圆为主。刻经颂在刻面左部,上刻篆书“石颂” 2大字,字径70~95厘米,下刻颂文12行,行52~55字不等,计 600余字,字径20~25厘米。颂文记载了刻经的时间、经过与参与者。石刻题名在刻面下部,原3处,现存1处,共 6行,行3~5字,字较小,有“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东岭僧安道壹署经”等。

岗山摩崖石刻在岗山北麓,分布在东西长约 300米的山峪中。周围悬崖耸立,巨石相叠,由于多年山水冲蚀,许多刻石位置移动或断裂。现存刻石 26 石,刻字32处,每处多则百余字,少则一、二字,总计 400余字。字径最大者45厘米,最小者10厘米。山峪东侧陡崖之上,有巨石耸立,当地俗称“鸡嘴石”,三面刻字,为岗山摩崖刻字最集中的一处。巨石北面,浮雕造像 1尊,另刻比丘惠晖题名50余字,字径15厘米,其中有“大象二年(580)七月三日”等字。巨石东、南两面刻《佛说观无量寿经》 177字,字较小。峪内尚有《入楞伽经》经文,东西向分布在20块岩石上,共 185字。字或大或小,少量残缺。还有零星的佛家梵语偈言,或一字,或数字,刻于各处卧石上下左右。

岗山刻石书体奇谲变化,与铁山摩崖迥异。大字多以方笔结体,以楷为主,间有隶意,行笔多露锋,小字则圆润端秀。岗山刻石中除《佛说观无量寿经》疑为安道壹所书外,其他刻字可能是当地书僧与佛门信士们的作品。

1973年在铁山摩崖石刻周围砌筑了防护墙和防水设施,又在刻石两侧开凿了阶梯道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