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

浏览

中国古代琴曲。相传为孔子所作。“碣石调”为调名。现知为保存于文字谱上唯一所见乐谱。南朝梁丘明传谱,谱前有序:“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祯明三年(589)授宜都王叔明。隋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隋开皇十年为590年,故丘公生于493年。知《幽兰》应为5~6世纪前之琴曲无疑。谱前注有“一名猗兰”。古代有琴曲《猗兰操》,为抒发孔子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孔子周游列国,沮丧而归。在回鲁国途中,见山谷间幽兰独茂,引起慨叹:幽兰与杂草为伍,如圣贤伦于鄙夫,于是作歌为《猗兰操》。

碣石调幽兰》谱东传日本数百年,在日本仅作文物珍藏而未有识读之人。清代末年,影印本带回中国,引起琴家的兴趣,并试行打谱。最早打谱而有所成就者,为近代琴家杨时百。他以减字谱与文字谱对照的形式,刊入其所编《琴学丛书》中。由于当时囿于资料所限,杨时百未能全部解读。其后,《乌丝栏指法》与《琴书大全》先后发现,为研究文字谱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琴家对《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1957年,已有数位琴家可弹奏此曲。

明清以来刊行的琴谱,如《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自远堂琴谱》等收有《幽兰》或《猗兰》,其乐曲与文字谱的《碣石调幽兰》不同,当为另外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