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敬主义

浏览

17~18世纪德国新教路德宗内虔敬团契派的神学观点。提倡攻读圣经,反对死板地奉行信条;追求内心虔诚和圣洁的生活,注重行善。同时主张对路德宗作两点改革,即讲道的重点不应在教义,而应在道德,认为只有在生活上作虔诚表率的人,才可担任路德宗牧师。

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社会道德沦丧,人民疾苦。此时的路德宗在教义和神学思想上逐步烦琐僵化,脱离实际;教会生活逐步世俗化,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精神和活力,被称为新教经院主义。虔敬主义神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代表人物盎特受中世纪神秘主义者阿尔勒、托马斯·厄·肯培和清教徒运动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影响,强调信心要与上帝“神秘的合一”,才能因信称义达到重生和新生。17世纪中叶,斯彭内尔继承和发展了盎特的神学思想。1666年以后,他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教区每周组织教徒读圣经,讨论讲道内容,交流体会,称之为虔敬团契,参加者被称为虔敬主义者。1675年,斯彭内尔在为盎特的讲道集所作题为《虔敬的渴望》的序中提出 6条改革提纲,主张信徒应熟读并了解全部圣经;所有信徒都是祭司;要“爱邻居如同自己”;避免神学与教义的论争,改革神学教育,注重个人宗教修养,培养内心虔敬。此后,虔敬主义在德国传播甚广,但是遭到教会上层和正统派反对。1686年左右,斯彭内尔任德累斯顿宫廷牧师,结识了弗兰克。1691年,斯彭内尔到柏林召集弗兰克及其他虔敬主义者,并收纳在法国受迫害的胡格诺派,开办贫民学校、孤儿院、医院、圣经学校、教师讲习班等。创建于1694年的哈雷大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心。斯彭内尔晚年埋头著述,由弗兰克继续领导虔敬主义运动。虔敬主义另一代表人物亲岑道夫,自幼受斯彭内尔和弗兰克抚育和影响,14岁时即组织芥菜种团契。1722年,亲岑道夫在波希米亚附近亨赫特召集一批受胡斯派和虔敬主义影响的摩拉维亚人,创建摩拉维亚弟兄会。该会不主张与路德宗分裂,只强调个人重生与宗教热情,把自己看为“世上的盐”,要将一种“心的宗教”传播到整个基督教世界。18世纪著名的虔敬主义者还有J.卫斯理,他曾是英国摩拉维亚弟兄会成员,并去过亨赫特。德国乌吞堡的班格尔是德国圣经批判学和圣经神学的开创者,主张追求圣洁生活,注重神学与圣经的学术研究。此外,尚有一些虔敬主义者抨击德国路德宗为“污秽的巴比伦”,主张另立教派,神学思想偏于狂热。其中,称为内心之光的一派,接近唯理主义。19世纪唯理主义兴起后,虔敬主义渐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