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团体

浏览

日本近代以来鼓吹效忠天皇和向外扩张的反动社团,日本军国主义的急先锋。1881年头山满、平冈浩太郎等创立玄洋社,主张天皇主义、国粹主义和大亚洲主义,打着民间团体的幌子,假借“援助”革命党人,在亚洲国家培植亲日势力,是为日本右翼团体的起源。1901年以内田良平为中心,头山满为顾问,成立了黑龙会,以黑龙江两岸中国东北、蒙古和俄国的西伯利亚以及朝鲜为扩张活动的主要对象。1908年,头山满搜罗没落士族,即所谓“浪人”,组织浪人会。浪人会为玄洋社的别动队,其成员或直接由外务省、军部派遣,或接受财阀、政客的资助,到中国进行侦察调查,搜集各种情报,被称为“大陆浪人”或“支那浪人”。他们平时在中国从事贸易活动,战时参加侵略军,为日本侵华政策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对抗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右翼团体强调“保存国粹”、“保护国体”,即维护天皇制专制制度,活动重点转向国内,建立许多新组织,如大日本国粹会(1919)、大和民劳会(1921)、国本社(1924)等。这些右翼团体属于玄洋社系统,称“旧右翼”。随着法西斯主义抬头,又出现一些主张国家社会主义的右翼团体,如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创立的犹存社(1919)、行地社(1924)、神武会(1932),高畠素之等创立的经纶学盟等。这些右翼团体以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为纲领,主张以政变为手段,实行国家法西斯化。因以“革新”面貌出现,故称“革新右翼”,实即法西斯化的右翼团体。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右翼团体与军部法西斯势力相结合,采取暴力恐怖行动,推进日本法西斯化和侵略战争。1931年内田良平等以黑龙会为核心组织法西斯主义团体大日本生产党,极力反共,叫嚷“解决满蒙问题”,“确保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积极参与建立伪满洲国的活动。在“革新右翼”影响下,军部法西斯少壮军人在国内外策划一系列流血政变和事件。(见日本法西斯)

日本右翼团体一般没有明确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纲领,而是按封建的帮会原则,结合成排他性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50余个右翼团体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它们依附于军阀、官僚和财阀,成为天皇制专制政权的别动队。战后初期,由于美军占领当局的取缔,日本右翼团体被迫解散。但1951年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签订后,又逐渐复活。据调查,1975年日本有 550个右翼团体,约12万人,其中组织完备、活动积极的有40个,约 2万余人。右翼团体力图通过反动宣传和恐怖活动影响日本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