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特

浏览

拨奏弦鸣乐器。16~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拨弦乐器。曾译名“诗琴”。琴身似对剖的半梨状,面板上镂有玫瑰花饰的圆音孔。琴颈扁宽,上有指板,用肠弦,绕在琴颈和指板上为品,可以移动,通常7~9品。琴头向后弯折,与琴颈约成80°角。琴马胶固在面板上,兼作拴弦板;有6组11根琴弦,最高的单根弦为旋律弦,其余为5对双弦,每对音高相同。常用定弦法两种:G、c、f、a、d1、g1和A、d、g、b、e1、a1,也常随乐曲的实际需要定弦。又有更多弦的琉特。演奏时,将琴横抱于怀,左手按弦,右手弹拨。约1700年,还出现了几种低音的双颈琉特。

图

琉特源自亚洲,有长颈琉特(颈长于琴身)和短颈琉特(颈短于琴身)两种。长颈琉特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物上就有刻绘,约公元前1500年经巴比伦传入埃及和希腊后,称为潘杜拉。阿拉伯的坦布尔、日本的三味线、俄国的多姆拉等均属此类。短颈琉特最早在公元前800年的波斯陶土制品上发现,印度则在1世纪的浮雕上有刻绘。中国的琵琶,阿拉伯的乌德都属短颈琉特。13世纪,乌德经西班牙十字军的返归时传到了欧洲演变成琉特。欧洲琉特自15世纪始用于同类乐器重奏曲和歌曲伴奏。16世纪,琉特是演奏和声对位风格音乐的主要独奏乐器之一,很多音乐家为它谱曲,拥有大量的舞曲幻想曲里切尔卡和变奏曲等。16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其重要性仅次于当时的管风琴哈普西科德。它的演奏技法、独特的装饰风格、新的分解和弦技巧以及连音演奏等都对创作哈普西科德音乐有一定的影响。18世纪后琉特逐渐销声匿迹。20世纪欧洲兴起了演奏古乐器风,英国的J.布里姆等曾在50年代举行过琉特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