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

浏览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古称观阳城)。创建于元朝初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

观星台系砖石混合结构建筑。台体平面方形,下大上小,呈覆斗状。台北面设两个对称的梯道口,梯道的边沿筑围栏一周,顺砖砌壁,红石压顶并造60级石阶,可盘旋登临台顶。台顶四周筑女儿墙,其制与梯栏相同。台体高 9.46米,台基边长各 16米余,台顶边长各 8米余。台顶北沿有小室 3间,系明嘉靖七年(1582)县令侯泰主持增建,台北壁中央一凹槽,贯通上下,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壁则有明显的收分,这是依据元代郭守敬新创高表(40尺)特设的功能结构。凹槽南壁接近高表尺度,在其上方架设“横梁”,便于测影时的调试与观测。石圭(又叫量天尺)从凹槽下部,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垂直于高表平铺而成,其下部为砖砌台基,长 31.196 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其方位与今刻子午线方向相符。圭面南部刻一方形注水槽,北端刻一长方形泄水槽,中间以双股水槽连接,用以取平。石圭为明代重修。

观星台是一座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古代科学遗迹,反映了元代天文仪表改革的巨大成就。现在仍可根据 《元史·天文志》 记载,在观星台用郭守敬创造的“高表” 测日景法,进行实际观测。《元史·天文志》有“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记载 (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 )。

观星台南20米处,保存有一座唐代纪念石表,通高3.915米,分上下两部分。上为表身,高1.645米;下为表座,高1.95米。正面镌刻“周公测景台” 5字。系唐开元十一年(723)太史监南宫说刻之。它保留了周代以来八尺圭表测影的制度。观星台附近还保存有清代晚期建造的照壁、大门、周公祠及后殿等。另有明、清碑碣10余通。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立研究院董作宾等人曾对古台进行过调查和维修。1944年,此台遭受侵华日军炮火的轰击,台顶明代小室炸毁过半,台体、梯栏及女儿墙多处崩裂。1975年,国家拨专款修复了观星台和台上小室,复原了星天尺,修补了唐代石表和附属建筑等。1983年又整修周公祠,恢复了仪门等。1984年公布了保护范围。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