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蒂帕,M.

浏览

图

法国芭蕾编导、演员。1819年3月11日生于马赛,1910年6月2日卒于俄国的古尔祖夫。幼年从父学舞并师事A.韦斯特里斯。1838年在法国南特初次登台。以后曾在巴黎、波尔多、纽约和马德里担任演员和编导,其中1841年还一度在巴黎歌剧院做过F.艾尔斯勒的舞伴。1847年应聘去马利亚剧院(见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一直到病逝。他在俄国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在1847~1869年间,珀蒂帕在《巴黎圣母院》、《浮士德》、《海侠》等舞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珀蒂帕的第1 次编导实践是独幕舞剧《摄政时代的婚礼》(1858)。1862年起,任马利亚剧院芭蕾编导,1869~1903年任总编导。一生共创作60多部舞剧,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多幕舞剧《法老之女》(1862)、《堂吉诃德》(1869)、《舞姬》(1877)、《睡美人》(1890)。《雷蒙达》(1898),以及与Л.И.伊万诺夫合作的《天鹅湖》(1895);独幕舞剧《仲夏夜之梦》(1876),《达米斯受难记》(1900)和《四季》(1900)。此外,还恢复重排了《海侠》(1863)、《浮士德》(1867)、《吉赛尔》(1884)、《神驼马》(1895)等古典芭蕾剧目。珀蒂帕还为歌剧《水仙女》、《恶魔》、《浮士德》等编过插舞。他由于最后一部作品舞剧《魔镜》(1903)演出失败而辞职引退。

珀蒂帕作品的特色是:独舞技巧性强,群舞队形严整,画面丰富多变,着意于用舞蹈手段塑造诗意的舞台形象。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把舞蹈放在首位,但又很重视舞剧其他成分(音乐、布景、台本)的作用。珀蒂帕在芭蕾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是把交响音乐的结构形式运用于舞剧和舞蹈,为后世的交响芭蕾奠定了基础。《舞姬》中的幽灵场面,《海侠》中用L.德利布音乐编排的《花园》一场,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尝试。舞剧《睡美人》和《雷蒙达》中的舞蹈处理更是珀蒂帕创作的高峰,这是他和П.И.柴科夫斯基等合作,在舞蹈交响化道路上取得的进一步成就。在解决古典芭蕾和性格舞的结合上,珀蒂帕也有所革新,排出了《雷蒙达》中的3段古典性格组舞、《天鹅湖》第 3幕中的奥吉莉娅和王子齐格弗里德双人舞等范例。

珀蒂帕还是一位优秀舞蹈教师,1855~1887年任教于圣彼得堡戏剧学校舞蹈科,培养出了许多俄国优秀芭蕾演员。

珀蒂帕通过创作和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俄罗斯芭蕾艺术的水平,对“俄罗斯舞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