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教

浏览

中国民间宗教。明清时期白莲教一支派。又称皇天教、黄天道。直隶万全膳房堡李宾所创。据黄天教宝卷《虎眼禅师遗留唱经卷》、《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佛归一宝卷》等记载,李宾又名智坚、升官,生年不详,卒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青年时务农,又曾从军,于野狐岭战役中伤一目。退伍后一心向道,初习无为教。不数年即“悟道成真”,乃创黄天教,以普渡九十二亿原人为己任。自称普明佛(据称系弥勒佛所化)转世,号普明虎眼禅师或普明祖、普明佛。又称其妻许氏为普光佛转世,其三女为普静、普贤(或称普善)、圆通三位菩萨转世。

传说李宾曾著《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注解道教经书,在宣化、蔚州(今蔚县)等地开坛传法,募建寺庙。李宾死后,其长女普静“续亲大法”,传说曾著《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又传说其二女普善嫁后曾至浙江传教,后与其子汪长生著《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康熙三十一年(1692)传至李宾五世孙李蔚,著《虎眼禅师遗留唱经卷》。

黄天教的主要宝卷多在北京刊刻,其内容除演述一般白莲教教义外,还着重于阴阳、日月、宫卦,丹药、铅汞、采补、调息、性命、长生、无为等道教内容,并据此加以渲染。明嘉靖时因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故传播极盛。其宝卷体系比其他教派完整,征引颇富,多出自知识分子之手,如李蔚即系康熙二十九年贡生。

清中叶后,该教渐趋式微,同治、光绪年间曾一度复兴。同治末年万全大旱,黄天教徒祷于膳房堡原碧天寺李宾墓地,据传有验。适有僧人志明游方至此,遂主持重修碧天寺。光绪元年(1875)落成,更名普佛寺,殿宇六进,规制宏丽,为万全之冠。白莲教公开的庙宇向来极少,此为其一。但志明所复兴的一派因多掺入他教成分,已非旧观,当时称为明会。另有保守传统的一派称黄会,两会争夺道统,聚讼多年。

黄天教传播地区主要在直隶西北。入清后传至京畿及晋北。察南许多农村都有该教小型庙宇,殿内设普明一家五口泥塑像。教徒平日在家供奉牌位,日行烧香、打坐、念咒、茹素等修持仪节,节日则至庙中举行佛事,诵读《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清静经》等。每年八个节日,均系普明一家五口及其三个女婿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