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

浏览

1822~1894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在鸦片战争前后情况有所不同。

鸦片战争前

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1840年鸦片战争前集中在澳门、广州出版。首先问世的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一批葡文报刊,其中最早的是1822年9月创刊的葡萄牙执政党的机关报《蜜蜂华报》。这些葡文报刊多为葡萄牙不同政治派系所办,彼此斗争激烈,旋办旋停。 继之而起的是英、 美商人创办的一批英文报刊,广州有5种,澳门有1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鸦片商马地臣于1827年11月创办的《广州纪录报》,这是在华英文报刊的第1种。其次为英商自由贸易派于1835年9月创办的《广州周报》。美国人于1831年7月创办了他们在华的第 1家英文报纸《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这些报纸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 也登中外新闻和言论。《广州周报》注重刊载有关中国的材料,受到林则徐的重视。该报于1836年10月13日发布的一期号外,是中国境内第 1次出现的报纸号外。这些报纸诬蔑中国人愚昧落后, 批评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影响最大的英文杂志,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于 1832年5月创办的 《中国丛报》。前后出版20年,主要向西方国家提供中国及邻近国家的情报,除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各方面情况的文章外,也经常就对华政策问题进行讨论。至1839年夏,随着中英关系日趋紧张,这些在广州出版的报刊先后迁往澳门。

鸦片战争后

1840年以后,外文报刊在中国大量发展。至1894年,新出版的外文报刊,除葡文报外,累计有 100种左右,绝大多数是英文报, 办报人多是英国人。其余是法文、德文、日文报刊。出版地点也由原来的广州、澳门 ,向香港、上海 、天津和中国内地城市扩展。

在香港,最早出版的是1841年5月创刊的《香港公报》。1842年,《中国之友》创刊。翌年,《广州纪录报》改名《香港纪录报》,迁港继续出版。1845年,《德臣报》创刊。1857年,香港第 1家日报《孖剌报》创刊。它们当时都是在香港舆论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报纸。这些报纸均为商办,除正张外,多出有海外版、广告、航运和物价行情等专页,为在华外商和本土商人提供经济信息。都积极鼓吹在中国开拓新的市场。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报纸发展转慢。至1881年,《香港电讯报》(又译《士蔑西报》)创刊,它和《德臣报》、《孖剌报》一起,成为后一阶段香港的三大英文报纸。

在上海,1850年8月《北华捷报》创刊。它是上海第 1张近代报刊。19世纪60年代中期,外文报刊在上海迅速发展起来,至19世纪80年代即超过香港,居全国首位。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北华捷报》转为该报附刊)。它是上海租界工部局的喉舌和英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是一份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报纸。随后又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其中历时较长、 影响较大的有《上海差报》(俗称《晋源报》)、 《华洋通闻》和《文汇报》等。19世纪70年代起,法文、德文、日文报刊相继兴起。第 1张法文报纸为1870年创办的《上海新闻》,第1张德文报纸为1886年创办的《德文新报》,第1张日文报纸为1890年创办的《上海新报》。至此,上海成为在华外文报纸的出版中心。

在天津, 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外文报纸。1886年,英国人A.密基创办了华北第 1张英文报纸《中国时报》。1894年英商裴令汉购得该报产权,创办了《京津泰晤士报》。它是英国在华北的喉舌。1938年9月被侵华日军禁止发行而停刊。

此外,在汉口、福州、厦门、烟台等地,也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如《汉口时报》(1866)、《福州每日广告报》(1873)、《厦门航运报道》(1872)、《芝罘快报》(1894)等。

这些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大多为该国在华利益服务,鼓吹干涉中国内政,当时曾遭到包括王韬、郑观应等报人在内的中国新闻界的反对。